今年10月,中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順利對接。其中,載人飛船的太陽能電池陣外表面,就覆蓋著星箭公司研制生產的近2萬片高強度抗輻照玻璃蓋片。這種高強度抗輻照玻璃蓋片主要作用是保護相關設備不受太空高能粒子、有害射線等的侵害,被稱為航天器的“護身鎧甲”。

創新引領發展。秦皇島星箭特種玻璃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空間用抗輻照玻璃產品多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我國航天玻璃技術領域多項空白,累計為中國航天飛行器配套了近700萬片特種玻璃產品。
“航天玻璃有不少品種制造難度大,以前中國航天飛行器使用的航天玻璃完全依賴進口。星箭公司就是靠自力更生、靠自主研發,為國家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星箭公司董事長盧勇介紹,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只有十幾名員工,租了100多平方米的廠區,想買原材料玻璃買不到,沒有真正專業的加工設備,怎么辦?那就靠自力更生,開始步步探索,自己搞研發。
在企業工作了21年的副總經理龔麗君告訴記者,當年創業的十幾個人都是特種玻璃行業的“門外漢”,企業的注冊資金只有30萬元,沒錢去請專業的研發人員,大家就是靠著四處走訪、學習,一次又一次不分晝夜地做實驗,自主研發出了設備和原材料,也終于讓產品順利通過了相關鑒定,達到用于衛星的標準。

“這個過程確實是很艱苦的,有的時候我們連續工作10天、20天都不回家,堅守在實驗現場,一天也睡不了多長時間覺,大家就輪流睡一會。熔化玻璃時基本上在一千五六百度的高溫下進行,在炎熱的夏季,我們也必須圍在爐子跟前。一次、兩次、三次…………反反復復進行熔化,完了再進行性能檢測,經常忙到后半夜。經過大概兩年時間的實驗、研發,我們才把各種型號的材料玻璃配方確定下來。”龔麗君說。
2002年,有客戶找上門,需要購置兩種特殊規格的玻璃蓋片用于出口。盧勇帶領公司技術人員到先進生產企業參觀學習,回來后一步步改進工藝,摸索試驗,終于生產出了我國第一片大尺寸玻璃蓋片,星箭公司一舉成名。2009年,為了打破OSR玻璃基片完全靠國外進口的局面,盧勇一度把辦公室騰出來當作試驗場地,自己買了輛報廢的面包車停在院子里,塞進一張桌子、一把椅子改成臨時“辦公室”。經過兩年多上千次的試驗,客戶那里終于傳來了檢驗通過的好消息。
“如今,我們很有底氣地講,公司所有的技術都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那個面包車到目前還保留著,讓員工們隨時能夠看到,就是提醒大家不要忘記過去,我們曾經在那里干出了哪些成績,時刻堅守創業精神,不忘初心。”盧勇說。

從“神舟”“天宮”“嫦娥”,到飛船、空間站、月球車、北斗衛星…………我國幾乎所有航天器上都用上了星箭公司生產的特種玻璃產品,公司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的特種玻璃產品達到了700多萬片,并創下了21年來產品無一質量差錯的記錄,保證了我們國家在太空的所有航天器的順利運行。
盧勇說,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到,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企業會繼續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確保國家航天產品供應的前提下,開發出更多的能夠填補國內空白的特種光學玻璃,為國爭光,造福社會,這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