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鄉道,穿過田野,一座座高大的廠房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就是位于潼湖生態智慧區內的吉明節能產業園。幾年之前,這里還是一塊荒地,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占地10萬平方米的集玻璃加工、幕墻加工、五金加工于一身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基地,每年約有3億元產值的玻璃、鋁合金幕墻、鐵制品等建材產品從這里銷往全球各地。而這一切背后的“操盤手”,是一個剛過而立之年的85后“創二代”、廣東吉明玻璃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冰。
2012年,年僅24歲的吳冰從父親吳杰明手中開始接過吉明玻璃集團的“接力棒”,此時吉明玻璃集團已經是一家初具規模的玻璃加工企業。然而,在新生代企業家吳冰看來,吉明玻璃集團還帶著初創期的“草根氣質”——產業分散缺乏統一管理、人員松散缺乏科學管理等。接班后,吳冰對吉明玻璃集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改革了工資體制推行信息化的管理體系,還將旗下各產業重新整合。

吳氏父子交流順暢
24歲便接到建廠任務
吳冰接班的契機始于2012年。當時,由于業務不斷擴展,吉明原有的深圳加工工廠產能不足,父親吳杰明開始尋找新地方投資建廠。吳杰明看中了惠州市仲愷潼湖生態智慧區的優美環境和毗鄰深圳的便利,決心在當地投資數億元興建一個新的園區,這個新園區不僅占地面積更大,而且將擁有更高端的生產線和更先進的經營模式。主業從深圳遷至惠州,創業28年的吳杰明萌生了順勢將吉明玻璃集團交班給吳冰的想法。
交班前,吳杰明對吳冰進行過一番不動聲色的考察。“從吳冰很小開始,我出門談生意,就常把他帶在身邊。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真觀察他,不僅對各種生意場合不怯場,而且對談生意也頗有興趣,比較尊重父母的想法,逐漸產生了培養他的想法”。吳杰明回憶,2012年,在一次父子的日常談話中,他試探性地問吳冰“想不想做玻璃生意這一行”,沒想到吳冰爽快地表示“愿意”。于是,吳冰接到了交班后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將吉明節能產業園從無到有建起來。這一年,吳冰年僅24歲。
吳杰明身上擁有著廣東人勤奮上進、敢打敢拼的特質。上個世紀80年代末,吳杰明背著簡單行囊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做起了建筑工人。在工地工作的過程中,吳杰明發現,玻璃加工利潤不錯而且很有前景,于是東拼西湊了3萬元,在深圳開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玻璃加工鋪子,從此與玻璃結了緣。
此后,吳杰明的玻璃生意越做越大,慢慢地演變成一家集玻璃加工、幕墻加工、五金、家私、物業運營等產業的綜合性集團企業。
耳濡目染埋下接班種子
“從很小開始,我就覺得我應該是要做生意。”吳冰說,小時候,課余時間基本上是坐在媽媽腿上或跟在爸爸后頭看著他們工作,泡在店鋪和工廠里。上學住校之后,周末為了爭取更多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吳冰也會陪著他們外出見客戶、談生意。就是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做生意的種子早早地在吳冰心中生根發芽。
吳冰對做生意的興趣和天賦在學生時期就已有所展現。2007年,吳冰考入大學,他形容自己大學期間是一名不務正業的“壞”學生。上大學之后,自感已經“長大成人”的吳冰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做生意上一展拳腳,但苦于身邊的全是學生,難以發展訂單客戶。
有一次,吳冰在網上看到了某商學院MBA班的課程,他靈機一動:“如果能進入這些課程班學習,說不定能認識對做生意有幫助的人。”于是,吳冰向家里借來學費,成了當期MBA班最年輕的學員。吳冰雖然年紀較輕,但善于交際、虛心請教,很快和年長的同學們混熟了。在同班同學的牽線搭橋下,吳冰接來了兩單工程,不僅憑自己努力賺取了學費,還鍛煉了自己。
大刀闊斧整合分散產業
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吳冰借著吉明節能產業園區建設的契機,對吉明玻璃集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玻璃行業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制造業,通過改革產品生產模式和經營模式來提高利潤,并沒有太大的空間,但通過對企業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能大大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吳冰說。
吳冰告訴記者,吉明玻璃從一個家庭小作坊發展起來,仍保留了初創時期的一些特點。比如,在吉明玻璃原有的管理框架當中,吳杰明作為董事長下屬管理著經理、班組長、工廠員工等。在日常工作安排時,吳杰明習慣直接找到經手人溝通,有的時候是經理,有的時候是班組長。而在派發績效獎金時,吳杰明也會根據日常工作的觀察分配工資多寡。
吳冰對新建設的園區里的企業引入了一套新的管理體制——科學考核,責任到人、多勞多得。他制定了一套基于工作量的工資績效計算方法,以每個員工的工作量來計算收入,不再靠老板的“感受”來發獎金,大大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同時,吳冰將原有各種產業及物業先分類整合再轉型成廣東吉明玻璃集團有限公司,這意味著,吉明將進階為集團化運作。“自2008年以來,吉明玻璃在擴張過程當中陸續投資了不少產業和物業,除了原有的多個玻璃加工廠、幕墻加工廠、五金加工廠外,還有家具城、教育機構等。這些產業和物業分散在珠三角各地,‘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管理。”吳冰形容,在接班前,吉明旗下的產業就像衣櫥里雜亂無章、沒有整理的衣服,主張成立吉明玻璃集團,就是要將這些雜亂的“衣服”一一整理清楚,并進行統一管理。
“老一輩創業家較少有規范化、制度化、統一化的經營管理理念,但社會和企業必然要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吳冰說,他目前正在推進的集團化管理,要將吉明旗下的不同產業和物業統一歸到集團下管理,統一管理后集團的管理成本會大為下降,經營效率會大為提高。
融合新老兩輩處事方法
對于接班后的表現,吳冰給自己打了65分,“剛剛及格,但離我心目中的理想狀態還有距離”。而吳杰明夫婦則給他打了85分,“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當然還希望再接再厲。”
吳冰說,最感謝的是父母親的包容,“在企業的運營上,和父母并非沒有矛盾,有時爭執大了甚至會吵起來,但大家都會把工作和生活分開。父親會對我的做法提出他的意見,但并不會強迫我去接受,這就是最大的包容”。
在吳冰看來,“老一輩”和“新一輩”最大的不同是人情世故的處理,“老一輩習慣通過情感去維系客戶和進行企業管理,而我更看重通過制度化、科學化的方法來管理”。在采訪中,吳杰明也多次表示,既然把企業交班給下一代,就要相信他的能力和管理方式,“不能總是強迫他接受老一套,并不是說老一輩沒有能力,而是時代逐步會淘汰我們”。
和吳杰明的謙虛不同,接班七年多來,吳冰卻漸漸感受到“老一套”做法的可取之處。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在工廠車間和員工閑聊,一個員工不經意間說了一句:“我感覺這里和我待的上一家工廠不太一樣,這里沒有家的感覺。”
這讓吳冰開始思考:“如今新一代工人和老一輩工廠工人又不一樣,他們更有個性,對工作環境要求更高。完全制度化、程序化的管理或許有些‘死板’,應該用科學方法進行考核,結合情感投入維系員工,把老一套和新一套融合起來。”
【媒體對話】

吳冰年僅24歲便接班
吳冰:“父親不會阻止我做選擇”
接班七年,兩代傳承的相處之道、經營之理,吳冰也有自己的獨特感悟。
堅守自己最正確
媒體:現在創二代接班,常常覺得制造業很辛苦,不愿意繼續從事制造業,您為什么愿意堅守制造業?
吳冰:前幾年我也會想,父母為什么這么保守。外面的世界變化很大,金融、互聯網、房地產等行業都很火熱,制造業并沒有那么好做。那時候,我也萌生了轉型賺快錢行業的想法。我跟父親談,父親給了我建議,他覺得這些行業風險太大,是不可持續的做法。
為什么現在這么多年輕人想做?因為現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還未經歷低潮,所以他們覺得自己可以迎接潮流。我也接觸過一些當初風光無限的人,不少后來都消失了。經歷過經濟大潮之后,我看清很多,還是做回實業,堅守自己是最正確的。人還是需要經歷和磨煉,不要追求便捷的,要腳踏實地。
媒體:您如何看待“富二代”這個標簽?
吳冰:我不希望被大家打上“富二代”的標簽。我父母生活很簡單,我的生活也是很簡單的。每天下班回家陪陪家人。實際上,對于企業二代,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因為我從小時候就開始和父母一起打拼,也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所以在物質上,我不會追求奢侈。
重要的是選擇權
媒體:您和父母會因為企業運營而產生矛盾嗎?當你們產生矛盾的時候一般都會怎樣處理?
吳冰:我和父母不僅聊企業制度、管理轉型,甚至會聊行業轉型。父親的態度都會提出不同意見,可我覺得如果當時我真的要去做,他還是會全力支持。父親給了我一個非常寬松的接班環境,他會分析利弊,但并不會阻止我做選擇。也正是因為父親這樣的性格,讓我能冷靜地思考是不是真的缺乏可操作性,而不是一味說服父母接受我的決定。對我來說,選擇權真的很重要。
媒體:未來您會讓孩子也接班嗎?
吳冰:我更希望他自己選擇。我會把他帶在身邊,讓他感受做生意,再讓他自己選擇。如果可以,我希望他能夠成為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專家,比如醫生、律師、科學家、學者等。因為我覺得這樣子會比我們管理企業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