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河南這十年”主題系列洛陽專場新聞發布會召開,重點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洛陽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并就有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研發丨一大批“洛陽創造”閃耀“大國重器”
發布會上, 洛陽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徐衣顯介紹,這十年,洛陽始終堅持創新引領,科技創新實力邁上新臺階。洛陽研發投入強度連續4年領跑全省,著力匯聚高層次創新人才,落實“一號工程”、集聚“第一資源”,把政府“普惠+激勵”與企業“高薪+股權”結合起來,引育并重、以用為本,建立“1+22”人才政策,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
比如,依托樊會濤等5名本土院士,柔性引進趙春江等9名院士,組建龍門實驗室、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等高端平臺,研發了一系列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創新成果。全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一大批重點實驗室、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建成投用,全市創新平臺達到2696個,有101個進入“國家隊”,占全省1/3。努力培育高水平創新企業,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58.6%,高出全省10個百分點,積極推動高成長性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三個倍增”,高新技術企業增長近9倍,達到1050家,上市企業增至15家。
以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為引領,打造“政產學研金用服”貫通的協同創新鏈條,讓更多成果從“實驗室”走上“生產線”。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28倍、發明專利增長5.6倍,一大批標志性“洛陽創造”閃耀“大國重器”。比如,“神舟”“嫦娥”“問天”等航空航天工程90%的軸承由洛陽軸研所研制;中航光電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光電連接器助力“復興號”首發,讓中國高鐵告別了“洋基因”,帶動企業營收10年增長10倍,成為超百億級龍頭企業。
跨越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老工業基地迎風而上、煥發新生
這十年,洛陽大力發展風口產業,厚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堅持以發展“風口”產業為主線,全面實施產業發展“136”工作舉措,把創新落到產業上、產業落到風口上,加快培育十大重點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產融合作試點城市等國家級試點示范。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的“三大改造”全覆蓋,一大批傳統企業“老樹發新枝”。比如,洛玻集團通過轉型升級,實現了從傳統建材玻璃向光伏玻璃、電子玻璃、新型顯示玻璃的全產業鏈轉型迭代升級,助推中國玻璃行業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

“我手里這款超薄電子玻璃,厚度只有0.12毫米,比頭發絲還薄,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帶動同類產品從進口價每平方米100元下降到20元,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發布會上,洛陽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徐衣顯現場為大家展示并講解。
重塑新興產業無中生有、換道領跑,精準開展鏈式招商,洛陽深化與寧德時代、中石化、凱盛科技等頭部企業合作,雙千億級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啟動建設,超千億級電子化工材料產業集群加快形成,百億級電子顯示材料集群正待崛起。重構未來產業謀篇布局、搶占先機,積極在氫能、生物疫苗等前沿領域破冰布局,國家智能農機創新中心研發國內首臺5G+氫燃料無人駕駛拖拉機,普萊柯開工建設中部規模最大的生物P3實驗室。今年,洛陽圍繞十大重點產業集群,謀劃了氫能儲能等1000多個、總投資4500億元的項目,為長遠發展積蓄后勁。洛陽這座老工業基地正迎風而上、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