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原蚌埠路的合肥玻璃總廠成立于1957年2月,在其后的企業發展中,合肥玻璃總廠總是走在發展的前列:1962年建成了我省第一座燃煤池爐,1985年在合肥最早推行各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制,在全市企業中較早步入管理信息化時代,在我市中小型企業中首次對外進行低成本擴張……
一、白手起家改革先鋒
眾所周知,玻璃制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為方便人民群眾生活,填補合肥地區玻璃工業空白,我市在解放初的1957年2月就興建了合肥晶光玻璃廠,只不過當時是人工操作、作坊式生產,窯爐也為間歇式坩堝爐。第二年改為直火式燃煤池爐,降低了些工人勞動強度。
在1958年3月,合肥市又籌建了合肥紅光熱水瓶廠,后改名為合肥保溫器材廠。1960年8月,合肥晶光玻璃廠與合肥保溫器材廠合并為合肥玻璃廠,內設保溫瓶、儀器、制瓶、石英粉、模具等5個車間。廠址在當時的蚌埠路。
合肥玻璃廠建成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也創造了不少佳績:1962年建成了安徽省第一座雙炫換熱式燃煤池爐,使熔化率提高30%;1969年建成安徽省第一座馬蹄形24平方米蓄熱式燃煤池爐;1976年增設了兩個制瓶車間;1978年,將室式退火窯改建成更先進的鏈條式網帶連續退火窯,并獲得了“大慶式企業”的稱號;1981年完成了以油代煤的能源結構改造,使玻璃池爐熔化溫度和熔化率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而對于合肥玻璃廠來說,1984年是個轉折之年。在這一年,合肥玻璃廠改成了合肥玻璃總廠,并開“風氣之先”,開始推行各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制,成為合肥市最早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的企業之一。
據檔案記載,為發展壯大工業經濟,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合肥市一直在努力為企業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不但完善了廠長負責制和股份制、資產經營責任制的試點工作,而且在包括合肥玻璃總廠在內的部分企業里先行對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對企業的經營方式、領導體制、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開拓了搞活企業的新思路,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果然,這種激勵機制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在1985年,合肥玻璃總廠總產值及利潤比1977年分別增長了3.54倍和1.93倍;這一年開發生產的40W日光燈管填補了安徽省的一項空白;1986年,其生產的異型瓶又獲得了安徽省優質產品稱號。到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合肥玻璃總廠下轄紅旗玻璃廠、晶光玻璃制品廠、玻璃器皿廠和玻璃紙箱廠等多企業,主要產品有瓶罐、器皿、日光燈管3大類50多個品種,其中普通瓶、玻璃器皿、套料自然景水具等為優質產品。
二、加強管理產品放心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合肥玻璃總廠已發展成為年產5萬噸規模日用玻璃制品的省級重點企業。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已經不能適應了。于是他們在全市企業中較早步入了管理信息化時代。
據合肥玻璃總廠一些老工人回憶,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企業日常工作中存在很多實際性問題,比如在企業內部信息交流緩慢;物料的采購方式、采購時間、采購多少,去哪里采購等繁瑣復雜,企業工作效率始終提不上去……針對這些情況,在世紀之初,合肥玻璃總廠與當時國內最大的企業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金蝶軟件公司合作,構建了合玻總廠管理信息系統。
這一企業管理方案的好處就是,將企業手工方式之下相對獨立的業務、業務信息、財務信息網絡化;建立內部郵局、電子公告牌、電子郵件等先進的管理手段;實施部門將企業手工方式之下相對獨立的業務、業務信息進行調研,使領導層可以準確及時地了解企業采購、銷售、庫存、生產等部門的運營情況;并通過部門職能的重新整合,使之能夠及時發現經營中的各種問題。
應該說,先進企業管理方案的引進,無形中提高了合肥玻璃總廠產品的質量和品質。在2000年左右,啤酒瓶爆炸傷人的新聞屢見報端,但合肥玻璃總廠一年生產2000多萬只包裝啤酒的“B”字瓶,卻無一瓶爆炸傷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而合肥玻璃總廠之所以能生產出如此高品質的“B”字瓶,靠的正是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B”字瓶質量的好壞,事關消費者的安危。據一些老工人介紹,他們在生產上從配料、熔制、成型到退火等工藝,大都采用了國內先進的微機控制和電控技術,部分工藝還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同時,該廠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從嚴治廠,把責任指標分解落實到每一個工序,誰的工序出了問題就由誰負責,獎罰分明。生產過程中除了嚴格貫徹“B”字瓶國標外,還對“B”字瓶的耐壓、耐熱、抗沖擊、應力等質量指標要求均高于國家標準,以確保生產出高質量的“B”字瓶,從而消除啤酒瓶爆炸傷人的隱患。
為防不測,合肥玻璃總廠還特意為生產的“B”字瓶進行了保險。這種為“B”字瓶投保的做法,在當時的玻璃廠家中也尚屬首次。萬一發生該廠“B”字瓶爆炸傷人事件,受到傷害的消費者能從保險公司得到相應的損失賠償。
三、順應市場合作發展
作為輕工大省安徽,釀酒行業是支柱之一,不少品牌在全國都有知名度。而作為酒瓶的主要生產者,合肥玻璃總廠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發展。酒香也要巧包裝,特別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加大了異型酒瓶的生產投入,異型酒瓶的產品也獲得了省優。
我們知道,二十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的審美意識不斷得到升華。異型酒瓶更是異軍突起,成為中國酒文化發展中的佼佼者。例如,一些笑容可掬的壽星瓶、系著年年有余古式銅錢的雙魚瓶、嵌有大紅喜字的鴛鴦瓶、圓滑閃亮的太極圖瓶……洋洋大觀,形態各異。除了觀賞外,這種異型玻璃酒瓶包裝在饋贈親友時也是很給“面子”的,因此,異型玻璃酒瓶市場需求一直很旺盛。為了給我省白酒行業提供更加高檔玻璃包裝制品,為白酒競爭提供更美觀舒雅的包裝,合肥玻璃總廠在當時還專門上馬了2萬噸稀土仿水晶玻璃項目工程。
據了解,這是合肥玻璃總廠工程技術人員在查閱國內外資料,多次調研的基礎上,自主開發的稀土仿水晶玻璃,那么,它與普通玻璃瓶相比有哪些特點呢?原來,它使用稀土原料作為澄清脫色劑,采用精制石英砂等增加玻璃的折射率、透明度,這樣生產出的產品放置再久,色澤仍光亮如初,晶瑩透明,類似水晶。可以說,這個產品的問世是玻璃行業傳統配方的一次變革,是符合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列出的開發稀土復合材料研究課題,在輕工行業的成功應用,具有經濟、社會及環保等多方面的效益。在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上也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除了加強產品等方面發展外,早在世紀之初,合肥玻璃總廠就與阜陽潁上縣小張莊玻璃廠進行了合作。這也是我市中小型企業首次對外進行低成本擴張。據時任廠長周本山回憶,合肥玻璃總廠把小張莊玻璃廠租賃下來,對其產、供、銷、人、財、物全權負責,每月支付該廠一定的費用。為什么要做這些呢?合肥玻璃總廠相關領導道出了和小張莊合作的市場需求:合肥玻璃總廠的主要用戶是酒廠,酒廠提出要一些中低檔包裝瓶,以滿足農村需求,小張莊玻璃廠的產品正好填補這一塊空白。
而合肥玻璃總廠的這種跨區域合作發展,真的可以說是“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