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莽莽黃河,北播為九河,九河之間,謂之河間。
這里是“京南第一府”:遠史三千載,遺韻長悠悠。歷代均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成縣;中水城、武垣城、高麗城、州鄉城等古城邦遺址,自先秦兩漢播撒文明;東漢科學家張衡任河間相,宋代名臣包拯任知州,漢搏士毛萇傳授詩經,以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名傳后世。
這里是“工業重鎮”: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三大傳統產業強市富民,精細化工、信息設備、家居家飾三大新興產業競相發展,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華北最大的保溫材料生產地、華北最大的汽車配件生產集散地、中國工藝玻璃之都和中國耐熱玻璃生產基地、中國通訊器材生產基地、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等6張現代工業名片熠熠生輝,“會友”“津橋”“康潔”“仙橋”等商標中國馳名。
古韻瀛州靈秀地,創新發展譜新篇。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河間市,感受她蓬勃發展的脈動。
建設特色產業集群
打好對接京津項目攻堅戰
今年以來,河間市按照省第九次黨代會的戰略部署,緊跟滄州市八屆十次全會和九次黨代會、人大政協“兩會”精神步伐,堅定不移走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新路,緊緊圍繞創新驅動這一主旋律,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咬定項目這個關鍵,不斷推進縣域經濟實現了新發展。一季度,河間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2億元、增長7.5%;投資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35個,總投資1246.92億元,完成投資26.4億元。
為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河間市全力打好對接京津項目攻堅戰,主動承接京津要素外溢、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重點打造四個基地,全力構建新的產業格局,形成具有河間特色的產業集群。
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已開工建設,一批再制造項目成功簽約,現正在加快推進投資100億元的再制造產業園建設。京津冀地區重要的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投資53億元的北京電力設備總廠高壓傳輸設備項目一期生產車間主體完工,北京電力設備總廠整體外遷、北重汽輪電機、北京巴威鍋爐新建基地正在有序推進。中國中醫藥健康產業基地。投資60億元的集中醫藥文化展示、體驗、教學、中醫養生和中藥種植、物流集散功能于一體的中醫藥健康產業基地正加快實施,其中投資1.5億元的劉完素藥神廟項目完成規劃設計,投資5億元的河間中醫院項目已開工建設。國際工藝玻璃產業基地。目前正積極推進玻璃產業園和投資1.2億元的尚德工藝玻璃藝術創意中心建設。
與此同時,投資55億元的冀中澳林博覽城、投資15億元的紅星美凱龍、投資23億元的手拉手國際汽車城等多個輻射帶動力強的大型城市商貿項目的引進,為中心城區的擴容提質、聚集人氣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投資53億元的京豐高壓傳輸設備、投資6.2億元的銀龍三佳軌道板等一批優質工業大項目,既做大了工業經濟規模,又從源頭上優化了經濟結構。
北京天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鋼骨架膨石輕型板項目,之所以從北京通州輾轉落戶河間經濟開發區,公司總經理楊慧將這歸功于投資環境的良好與開發區人的真誠。
楊慧和丈夫陳志勇在北京打拼多年,成立了天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年前,公司在通州租賃的廠房即將到期,夫妻倆計劃將公司搬遷。得知這一消息后,經濟開發區專門成立項目領導小組,開始了長達兩年的公關。最終,企業成功落戶于此。
截至目前,河間市引進京津項目已達33個,投資624.63億元。河間市成為北京科技協作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基地”。

重引導,強扶持
創新驅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河間是“中國工藝玻璃之都”和“中國耐熱玻璃生產基地”。
走進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經過拉絲、成形、爆口等一系列工藝,再經過數道工序組接,一款名為“簡愛”的耐熱直筒玻璃杯走下生產線。
如今,明尚德公司已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擁有獨立的自營進出口權,生產的1500多種工藝品均暢銷國外。
立足強化創新驅動,以創新帶動轉型升級,河間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力推進科技、制度、管理、人才、文化等各方面創新,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業態發展壯大。搭建產業創新平臺。4月12日,河間市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首屆“中國·河間國際燈工藝術節”暨第二屆“中國·河間工藝玻璃設計創新大賽”新聞發布會,正在聯合建立徐濱士院士工作站、京津冀再制造研究院、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河間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檢測中心等平臺,積極推動了產業的創新轉型發展。
同時,充分發揮兩個高規格的保溫材料研發中心、北京市科技協作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基地”、清華美院教學實踐和成果轉化雙基地、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全國首家政策研究實踐基地的作用,逐步帶動了相關產業技術進步和提檔升級。該市還加大支持獎補力度。年初制定出臺了關于鼓勵科技創新政策20條,對創新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和獎勵。著眼為企業創新服好務,1至4月份,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191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居滄州市第一位。成立了滄州市首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先創科技咨詢服務公司。
近年來,河間市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提檔升級,促進產業和產品向高端發展。推動線纜產業兼并重組,大力研發核電、高壓、軌道交通、海洋工程等特種線纜。加強汽車配套市場開發,著力引進汽車零部件生產項目,充分發揮米各莊汽配市場和手拉手國際汽車城輻射帶動作用。加強保溫材料技術裝備和產品開發。繼續保持精細化工技術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大力開發通信網絡物理連接設備高端產品,并加快向移動通信、互聯網、物聯網設備等轉型。
河間市還遵循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力推保溫材料傳統產業資源整合和轉型升級,實現了產業群體瘦身、規模壯大、提質增效。企業總數由原來的700多家減少到185家,行業產能卻從原來每年71萬噸提高到122萬噸,行業年產值達82億元。經過整改,河間保溫材料行業告別了原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歷史,落后產能全部淘汰,同時催生了一批規模性企業,形成了更加多元的產業結構,行業效益不斷提升。
如今,創新驅動在河間轉型升級路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使傳統產業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去年,該市研制開發出鋁合金、柔性防火、磁浮電纜等多種新產品,會友潤特研制出交聯料等國內頂尖電纜材料,成為省“國際科技合作示范企業”,德昊公司參與制定的鋁合金電力電纜國家標準發布,河間被評為“省電線電纜特色產業名市”;省保溫材料研究中心建設加快,骨干企業發展壯大,成功組建河間保溫材料產業發展聯盟;河北雅佳馳離合器、潤滑油項目投產達效;久久機電獲得兩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華興新銳產品填補國內高端熔接機空白;銀龍研發出國際領先的高鐵軌道板;凱瑞入選省首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神美入選“2016中國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100強”……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126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家。
堅持統籌協調
推進城鎮和三次產業融合均衡發展
打造一個宜居宜業、宜游宜創的城鄉環境,既是發展的內容,也是發展的目的。為此,河間市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理念,扎實推進城市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在城市建設上,按照“開發新城、改造舊城、保護老城、管好全城”的思路,圍繞建設“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水韻綠城、產業新城、宜居慢城”的城市定位,集中建設道路、綜合管廊、集中供熱站、展覽中心、行政服務中心、十四中學等城建項目,在建設投資冀中澳林國際博覽城、手拉手國際汽車城、紅星美凱龍家居廣場、大川世紀天街等項目的同時,今年還將實施瀛州第一城商業區、華油商業區、五星級酒店等項目,以三產項目持續激發城市的發展活力。
在農業農村建設上,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智慧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積極謀劃了河間市現代農業園區項目,重點打造集農業生產、科研、觀光、科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園區規劃總面積53平方公里,核心區規劃面積5.5萬畝。規劃投資52億元,預計到2019年園區實現年產值6億元。按照發展規劃,園區重點發展大田種植、牡丹種植、家禽養殖繁育、中藥材種植、苗圃種植產業,延伸發展觀光休閑體驗農業。同時,按照“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的“四美”鄉村建設標準,重點打造園區內的28個省級重點村,實現美麗鄉村和現代農業園的融合發展、良性互動。
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上,河間市作為滄州召開旅發大會的分會場,正在集中開展環境提升百日攻堅行動,同時,河間市舉辦了鮑氏宗親全國會長會議暨鮑叔牙文化研討會和首屆中國(河間)驢肉火燒文化旅游節,電影《驢肉火燒》開機,為旅發大會升溫造勢,全面提升了河間市外在形象和美譽度。該市將以建設“京津冀城市群體驗型文化休閑名城”為目標,著眼“全景河間全域旅游”,實施“文化+旅游”雙驅動,重點打造詩經文化、名人文化、藝術文化、美食文化、古城文化、廉政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工業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寫好休閑體驗、健康養生、特色消費、創新轉化“四篇文章”,打好生態環境、轉型升級、城市建設、招商引資四場硬仗,努力建設味道河間、文化河間、氣質河間、魅力河間“四個河間”。
重服務,建機制
保障項目建設落地生根
為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河間市繼續推行縣級領導分包、項目公示制度和差別化考核等項目推進機制。每年確定一批億元以上項目,由市四套班子領導成員分包(負責),責任領導、責任單位、責任人員共同負責重點項目從前期工作、開工建設到竣工投產的全程推進,全面落實“一位領導、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加強對在建項目的督導,對重大項目實行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的方法加快施工進度,促其早開工、快建設、早投產、早達效。
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上,河間市建立了分組對接機制。將北京分為三個區片,由經濟開發區東區、西區、商務局分別對接。在工藝玻璃和再制造招商上,發改、工信、商務、科技、開發區、市場監管等重點單位全部參與進來,明確了對接企業、項目和重點,提高了招商引資實效。
河間市對市級領導分包項目進展情況進行公示。機制推行以來,既有效解決了項目推進征地、拆遷等難題,也給鄉鎮和部門的干部做出了表率。在此基礎上,又成立了重點建設項目工作辦公室,下設“三室六組”,及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督促項目建設進度。并對重點建設項目按A、B、C三個類別進行劃分排序,實行動態管理。對重點建設項目實行月調度、季觀摩、半年回頭看、年終算總賬,形成了各級干部抓項目的濃厚氛圍。
為客觀、準確、公平反映鄉鎮項目建設情況,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各項工作落實,形成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的良好局面,解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不真、不實、不快、不急的問題。根據鄉鎮基礎條件、產業特色、發展定位和近年來項目建設實際,將全市20個鄉鎮分為A、B、C、D四個類別,推行項目建設差別化考核,每類取前兩名為優秀,嚴格兌現獎懲,有效激發了鄉鎮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上想真法、動真招、求實效,形成主動作為、真抓實干、求真務實的良好氛圍。
該市還聚焦瓶頸制約,為項目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立足解決土地瓶頸。1至4月份,啟動實施占補平衡項目7個,預計新增耕地310畝;啟動實施磚廠工礦廢棄地復墾PPP項目12個,預計新增耕地3284畝。通過提高有效供給、盤活閑置資源等措施,進一步提高項目用地保障水平,回收同森化工、馳恒鉆頭等停工項目土地300畝,盤活國欣種業研發及深加工基地項目閑置未利用土地90畝,將有限的土地資源及時供給優質項目。破解資金難題,創造性成立了“金融超市”并定期開展活動,設立了產業發展基金,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1至4月份,新增PPP項目2個,總數達16個,預計撬動社會資本42億元。積極推動企業上市融資,新增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企業上市數量居滄州市各縣(市區)第一位。
發展藍圖已經繪就,在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面前,河間全市上下正在以百倍的信心,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借勢而為,積極作為,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在滄州建設“創新驅動經濟強市”中爭當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