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曹德旺突然感覺日子沒有以前好過了。仿佛一夜之間,國內一下子涌現出上百家汽車玻璃廠家,曾經一枝獨秀的福耀玻璃,生意也難做了。既然國內市場滿足不了福耀的產能,曹德旺把心一橫,決定向國際市場進軍。
同年,在四川簡陽一條不起眼的街上,23歲的拖拉機廠電焊工張勇支起了4張桌子,利用業余時間賣起了麻辣燙。當時既不會炒料、又不會選址的他,做夢都沒有想到,日后將有一個名叫海底撈的餐飲帝國從他手里誕生。
時年21歲的山西學霸賈躍亭正積極準備從財政系統進入垣曲縣地稅局,領每個月300塊的公務員工資。
然而命運的齒輪開始加速轉動,將他們推向不同的地方。
90年代,「中國制造」要想在國際市場立足,難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當時的中國制造,在老外眼中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這種偏見深深刺痛了遠渡重洋的曹德旺,從此,為中國制造正名成了他堅持創新的原動力。
曹德旺首先選擇了加拿大售后服務市場,不久卻因質量問題遭到投訴,產品被全部退回。他痛定思痛,當即投資6000萬美元建設了與國際接軌的新工廠。
向美國市場進軍成了他的第二站。這次的產品質量得到了肯定,但公司一直虧損。經過調研,他發現是經營方式出了問題,于是狠下心來,關閉美國倉庫,改分銷為直銷,不久即扭虧為盈。
1999年,福耀玻璃與法國玻璃巨頭圣戈班合資,雖然3年后因為理念不同而分手,但是這次合作給了福耀向世界先進企業學習的機會,生產和管理有了質的飛躍。
一連串的大動作,使得福耀玻璃在海外名聲大震,迅速打開了美國和歐洲市場。奧迪、大眾、沃爾沃紛至沓來,訂單源源不斷。
即便形勢一片大好,曹德旺依然步履不停。從37歲第一次挺身而出,拯救福清高山玻璃廠時,他就明白,要想改變命運,總得有人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