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對《河間市人民政府關于以工業設計推動工藝玻璃產業發展有關情況的報告》作出重要批示:“很好,要繼續堅持以工業設計提升質量、創造價值,力爭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發展,奪取國際國內大獎。”
在第二屆“中國·河間工藝玻璃設計創新大賽”和首屆“中國·河間國際燈工藝術節”即將舉辦之際,省長的認可與肯定給全市為之付出的干部職工帶來莫大鼓勵,必將推動河間工藝玻璃產業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奮力邁進。

40多年前,來自北京玻璃儀器廠的一批知青來到河間,在朝夕相處中,把他們掌握的玻璃深加工技藝傳授給這里的農民。幾十年過去了,從踩著煤油爐的農村燈工吹制玻璃作坊到中國最大的耐熱玻璃生產基地,從貼牌加工到打造自有品牌,從注重實用功能到走向文創產業,再到借助互聯網向“智造”進軍,河間工藝玻璃制造產業已經破繭成蝶。產品種類也從最初的工業儀器、工藝裝飾品領域,逐步設計開發,發展成工業儀器、工藝酒具、工藝茶具、工藝煙具、工藝飲料器皿、工藝日用品、工藝裝飾品等七大類上千種規格的產品體系,兼具很高的實用、觀賞和收藏價值。
2015年8月,河間市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工藝美術特色區域考評最高榮譽“中國工藝玻璃之都”,是國內玻璃產業第一家獲此殊榮的縣市;2017年1月,又被中國日用玻璃協會授予“中國耐熱玻璃生產基地”榮譽稱號。圍繞提高工藝玻璃產業設計創新水平,我市既堅持借勢借力,又主動健體強身,努力夯實設計創新智力支撐,提高自主研發能力。

一是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市財政每年設立3000萬元工藝玻璃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用于扶持企業加大研發和設備更新投入。出臺了《鼓勵科技創新20條政策》《加強企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辦法》,充分調動了企業引育人才、創新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是推進政產學研合作。與中國工藝美協、河北省工藝美協、南京藝術學院、清華美院、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四川美院等多家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成為中國美院、中央美院教學實踐基地。河間市政府、清華美院、明尚德公司達成三方合作協議,共同建設研發中心、教學實習實訓基地、工藝玻璃學校,推進清華大學技術成果轉讓。

兩年前,明尚德公司與清華美院簽訂了協議,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全國首家教學實踐、成果轉化雙基地,雙方共同打造“中國玻璃文化創意中心”。實踐中,學生們對初次接觸的玻璃吹制工藝表現了濃厚的興趣,并充分發揮想象力,積極創作,希望能給企業帶來不一樣的產品,傳統匠人則學習清華美院的藝術、設計理念,提升產品的美學價值。
為全面提升工藝玻璃產業政產學研的合作層次和設計創新水平,進一步提高工藝玻璃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2016年,我市舉辦首屆“中國·河間工藝玻璃設計創新大賽”。旨在展示工藝玻璃產業的創新成果與引領方向,搭建起設計研發和生產企業之間的橋梁,激發河間工藝玻璃創新能力,把河間打造成世界工藝玻璃設計人才的工作室和聚集地,打造成世界工藝玻璃藝術品、制品的展示和交易中心、藝術中心。

首屆設計創新大賽共征集到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品1014件,極大提高了我市工藝玻璃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多家企業與我市工藝玻璃企業達成合作意向,10余家高校表示在我市設立教學實踐基地,部分機構有意在我市設立工藝玻璃藝術設計中心。
今年,第二屆“中國·河間工藝玻璃設計創新大賽”將與首屆“中國·河間國際燈工藝術節”同時舉辦,屆時將有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十幾位世界最頂尖的玻璃藝術家和國內業內最知名的玻璃藝術家齊聚我市,進行藝術交流和作品展示,將極大提升我市工藝玻璃產業在世界上的美譽度。
河間市科技局局長田秋良介紹,截至7月28日,已征集大賽作品1119件,燈工藝術節作品275件。這些作品除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及單位、個人,同時還有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英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的作品。與去年大賽相比,作品數量更多,質量更高,征集范圍更廣,影響更大。

玻璃匠人又被稱作“燈工”,在呼呼的火焰中,工人們用靈巧的雙手擺弄著手中的“物件兒”,玻璃原料就這樣經過拉絲、成形、爆口、粘接、引接、烤花、退火等工藝,成為水杯、茶具或燭臺。在幾十年傳統師帶徒的模式下,河間已經培養了近5萬人的“燈工”,為工藝玻璃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我市職教中心與清華美院、英國胡弗漢頓大學就合作辦學達成初步意向,以提高工匠設計水準,保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為大力弘揚“匠人精神”,我市將在首屆“燈工藝術節”上開展工藝玻璃行業“十大工匠”評選活動,激發手工藝人的創新能力,形成模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