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老舊的木桌,幾支極細的毛筆,幾管油畫顏料,一塊擦得透亮的玻璃……今年54歲的裴小苓正在畫玻璃油畫。在她的世界里,時間似乎已經凝固,只有筆尖在舞動。
什么是玻璃油畫?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在清朝初期,玻璃油畫從西方傳入中國,但大多流傳于宮廷和皇親貴戚手中,宮廷畫師用油畫表現帝王宮廷生活和個人藝術意境。后來,這種玻璃油畫由宮廷傳到民間。如今,幾百年過去,由于玻璃油畫工藝難、銷路窄,幾近失傳。時光流轉,目前,在廊坊市文安縣,能代表玻璃油畫工藝成就的,只有裴氏家族。其中,裴小苓傳承了祖上的衣缽,成了唯一的傳承人。

裴小苓手持裝裱好的玻璃油畫作品
在文安縣史各莊鎮北辛莊村一隅,記者找到了裴小苓的家。穿過整潔的院子,進入正房,記者看到,客廳四面墻上掛著很多玻璃油畫以及國畫作品,地上擺著諸多盆栽。此時,陽光盡灑,墨香、花香飄滿整個房間,令人分不出畫境和現實。裴小苓介紹,墻上掛著的畫,有父親畫的、有兩個弟弟畫的還有自己畫的。
裴小苓衣著樸素、長相端莊,渾身上下透露出恬淡、雅致的氣質。這氣質,正是玻璃油畫帶給她的。1979年,裴小苓的父親裴景純突然接到生產隊的通知:研究、學習玻璃油畫,用于出口。當時,裴景純是鎮上小有名氣的美術愛好者,他白天在生產隊干完活,晚上回到家后,就點一盞煤油燈在油布上畫畫。在裴小苓印象里,父親對畫畫接近癡迷狀態。“他喜歡研究國畫,曾受過文安著名畫家王靜如的指導。可以說,只要父親有時間就拿起畫筆。在寒冬臘月里,他往火盆中隨便添上幾個棒子骨兒取暖,接著一畫就是大半夜。到了晚年,他成為了文安縣小有名氣的畫家,被稱為文安‘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裴小苓說。
裴小苓是家中唯一的女兒,她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弟弟。在裴景純的影響下,4個孩子打小就喜愛畫畫。閑暇時,裴景純也會握著孩子們的手,教他們畫畫。
國畫和油畫有區別,紙上作畫與玻璃作畫也有很大不同。裴小苓介紹,玻璃油畫,也可稱作“反手畫”、“多層玻璃油畫”。顧名思義,反手畫是在玻璃背面作畫,繪畫時要完全反畫。多層玻璃油畫是需要利用油畫的覆蓋能力,多層次地畫。
1982年,裴家在家里開了“裴氏畫坊”。裴景純繼續招收學員、工人,又擔起了銷售的角色。當初在村辦作坊里,為盡快投入生產、提高產量,工人們采取流水線方式,每組負責一個步驟,因此很多工人并不會畫完整的玻璃油畫。裴小苓擔任勾線工人時,一邊學習勾線,一邊觀察其他工人的作畫步驟。不久,她憑借天賦以及后天的勤奮努力,獨立畫出了成品。“父親看到我的畫作時,笑著對我點了點頭,我當時特別驕傲。”裴小苓笑著說。
說起玻璃油畫這門技藝,裴小苓滔滔不絕,指引著記者觀看了她的作品《迎春秋思圖》,這是根據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的賈迎春創作的。近看這幅作品著實令人驚嘆,人物栩栩如生,姿勢動態、眉眼間的思緒、古舊的色澤都別有一番韻味。
1985年,裴小苓成婚后,依然在娘家的畫坊工作。1988年,她被河北省廊坊地區鄉鎮企業局授予助理工藝美術師稱號。
因為裴景純年歲漸長,畫玻璃油畫越來越費力,他又繼續拾起了鐘愛的國畫。“到了后來,玻璃油畫基本沒有什么銷路了,我們畫這個費時費力,賣得便宜了,都不能滿足溫飽,賣得貴了,根本沒多少人買。”裴小苓說,她也曾一度放棄畫玻璃油畫,改向父親學習國畫,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