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小小的玻璃,卻撬動著萬億產業鏈。回顧2024年,玻璃價格如坐過山車,從年初的2000元/噸一路狂跌至千元,又在政策刺激下反彈至1400元。來到2025年,行業面臨供需雙縮、地產拖累、成本倒逼的三重壓力,未來之路布滿荊棘,又暗藏機遇。

供需失衡,需求復蘇緩慢
在供應端,2025年浮法玻璃日熔量預計在15.5萬 - 16萬噸徘徊,全年產量或下滑6.4%至5770萬噸。成本線(約800 - 1000元/噸)成為價格鐵底,天然氣燃料產線持續虧損,煤炭/石油焦產線也僅勉強維持盈虧平衡。
需求端則受地產拖累明顯,地產竣工面積預計下滑7% - 13%,工程端玻璃需求縮量135萬噸。不過,二手房交易活躍以及家裝需求增長3% - 5%,汽車、家電領域需求韌性凸顯,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40%,車載玻璃用量提升50%;智能家居帶動電子玻璃需求年增20%,為行業帶來一絲曙光。
政策與庫存共舞,價格波動加劇
政策托底與庫存周期成為價格的重要驅動因素。地產“保交樓”資金落地、家電“以舊換新”補貼催生60億增量市場,環保限產加碼也在加速行業洗牌。當前庫存雖降至4500萬重箱,但春節后復工延遲或致庫存激增,價格短期承壓;四季度旺季去庫則可能推動價格反彈。
破局之路,技術與成本先行
行業面臨技術替代與原材料卡脖子的挑戰。OLED滲透率每提升1%,液晶玻璃需求下降0.8%,好在Micro - LED量產延期為行業爭取3年緩沖期。同時,銦價一年暴漲15%,ITO導電玻璃成本60%依賴進口,企業紛紛砸重金布局東南亞礦產破解困局。
企業求生,策略決定成敗
企業想要在這場“走鋼絲”般的行業競爭中存活,必須善用策略。利用期貨工具對沖風險,在遠月合約升水時逢高賣出套保,貼水時買入鎖定成本。進行供應鏈垂直整合,參控銦礦、布局東南亞產能,降低成本。聚焦高附加值市場,如車載顯示、折疊屏手機用超薄玻璃,利潤率較傳統產品高15%。
2025年的玻璃行業,挑戰與機遇并存。企業需時刻緊盯庫存周期與冷修動態,以靈活策略和創新技術,在這場行業大考中突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