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從部隊退伍后,王先榜被分配到糧管所上班。“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很安逸,但這并不是我喜歡的。”王先榜說,他追求的是精彩刺激的生活。沒多久,王先榜毅然辭去了這份令不少人羨慕的穩(wěn)定工作,到徐州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做招生員。
憑著機靈能干,王先榜很快闖出了好成績,一個月拿到了2000多元的薪水。“這相當于以前上班時的2倍。”王先榜說。可因為他好朋好友,每月工資都花的一干二凈,成為“月光族”。
“隨著年紀的逐漸增加,家人對我這種生活態(tài)度很不滿,強烈要求我回家發(fā)展,待存些錢后好成家。”孝順的他便又辭去工作回家去。
在家人的介紹下,王先榜到一家小型玻璃制品廠打工,干了三年,他從中看到了玻璃工藝品的燦爛“錢景”,便又辭掉了工作,進行自主創(chuàng)業(yè)。
2007年,王先榜自籌資金40余萬元,創(chuàng)建了一家玻璃制品廠,開啟了他的“新生活”。沒想到,第二年,正當廠子頗有起色的時候,遇上了金融危機,王先榜欠下了30多萬元的債務。
“金融危機只是失敗的客觀原因。”王先榜對待失敗并不是一味失落和埋怨,他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做的還不夠好。
經過深入的反思,王先榜認識到,做玻璃工藝品不光需要科學的工序,更需要的是“藝術”的眼光。于是,王先榜決定從頭學起。
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王先榜將大部分心思和時間用在外出學習取經上,他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努力提升自已的專業(yè)水準,大力增強產品的藝術價值和技術含量。
2011年5月,王先榜建立徐州聯藝玻璃工藝品有限公司,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經歷風雨洗禮的王先榜這次實現了厚積薄發(fā),生產的香水瓶、藝術酒瓶等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經銷商的追捧。
短短幾年時間,王先榜的徐州聯藝玻璃工藝品有限公司年銷售額就達到了500多萬元,擁有數十人的團隊。
走進徐州聯藝玻璃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好多玻璃酒瓶、花瓶標價都是幾百元,有的甚至一兩千元。“為什么這么貴?”王先榜解釋,一是創(chuàng)意新;二是制作過程純手工;三是工序復雜,每一個作品都要經過選材、裁剪、拼貼、上泥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完成,耗時耗力。

“這么貴還有那么多人買?”
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藝術的追求更加強烈,好的東西自然喜歡的人多。
就這樣,王先榜的生意越做越紅火。現在,徐州聯藝玻璃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白酒玻璃瓶、飲料玻璃瓶、調料玻璃瓶、醬菜玻璃瓶、罐頭玻璃瓶、蜂蜜玻璃瓶等已遠銷美國。“年出口額達好幾百萬元。”王先榜頗為自豪地說。
在發(fā)展中,徐州聯藝玻璃工藝品有限公司始終把質量作為最重要的支撐。“在我看來,什么都沒有質量重要!”王先榜說,“好的質量給人的是一種尊重和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