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劉晨攝
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自今年2月掛牌以來,構建科技創新、協同創新、產業創新生態鏈,連接企業和高校,產業界和學術界,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引領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產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據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制造業創新中心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五項重大工程的首要工程,目標是突破長期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關鍵核心共性技術,打通“技術產生—擴散—首次商業化—產業化”鏈條,建立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體制機制。2017年9月,蚌埠市啟動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創建工作。
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創新中心累計申請相關專利49項,其中申請發明專利29項,授權發明專利3項;發表中文核心論文及以上6篇,其中SCI一區2篇;主持及參與制訂標準11項,其中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2項;完成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關鍵技術成果轉化項目1項,實現了30微米全流程柔性玻璃的國產化替代,相關技術指標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聚焦打造一流玻璃新材料協同創新策源地為總體戰略定位,明確以信息顯示玻璃新材料、新能源玻璃新材料、節能安全玻璃新材料為主要研究方向,以玻璃新材料前沿技術研究、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及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為主要任務,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協同創新平臺,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目前,以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為運行主體,以硅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基礎,形成了“公司+聯盟”的創新運行機制。
創新中心實行公司化運營模式。2019年10月,原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聯合凱盛科技集團、蚌投集團、武漢理工大學設立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先后對接惠科股份、浙江大學、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行業龍頭,增擴股東單位至11家,注冊資本增至1.58億元。公司作為創建主體,是獨立的企業法人,實行公司化的運營機制。
創新中心探索市場化創新機制,充分發揮企業主導作用,重點圍繞信息顯示玻璃、新能源玻璃、節能環保玻璃、特種玻璃等方向,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測試驗證、中試孵化及行業公共服務等創新能力建設。以產業和市場實際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一方面通過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測試驗證、中試孵化及行業公共服務等創新能力建設,解決企業委托技術研發,提供技術咨詢及檢驗檢測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實施技術轉化、產業孵化及股權投資,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有效配置資源,實現可持續的自我健康發展。
創新中心以硅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依托,廣泛吸納行業骨干、重要用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創新力量參與,構建“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的創新鏈。成員單位覆蓋“產學研用金”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包括惠科集團、江蘇鐵錨等領域排名前十企業6家,以及浙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上海光機所等玻璃新材料領域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經過不懈努力,2021年11月3日,工信部正式批復,同意組建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為我省首批次組建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是“十四五”期間首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也是全國唯一的玻璃新材料領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蚌埠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匯聚創新資源,集聚高端人才,強化基礎理論研究,著力攻克玻璃新材料領域關鍵共性技術,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制造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