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55秒,全世界最大單體面積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就能下線一塊,單片面積1.92平方米、重30公斤,年可發電260—270千瓦時……
5月24日,記者走進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的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探訪這塊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神奇玻璃”。公司總經理潘錦功介紹,這種發電玻璃是通過特定技術,讓碲化鎘光電材料“長”在普通玻璃上,讓普通玻璃變成可發電、可回收的材料。
2017年第一塊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下線;2018年,量產產線投產……13年來,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成都新型材料產業鏈的“鏈主”企業。潘錦功表示,作為“鏈主”,一方面要練好“內功”,促進技術、產品迭代升級;另一方面更要整合“外力”,帶動上下游、左右鏈企業集群發展、合作共贏。□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吳亞飛
成長進階
從“黑玻璃”到“彩虹玻璃”打開更多市場空間
進入公司,穿過由發電玻璃鋪成的走道,映入眼簾的是以發電玻璃為墻體的公司大樓。這些發電玻璃一年可發電40萬千瓦時。
一塊發電玻璃上,有一層2微米厚的碲化鎘光電薄膜。有了這層薄膜,光線被吸收轉換成電能,再導入逆變器后就能直接使用。
潘錦功介紹,即使陰天,碲化鎘發電玻璃也可實現在弱光環境下發電。
在成都中建材光電的第一塊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誕生前,國外的技術只能生產1.2米長、0.6米寬的小尺寸發電玻璃。
玻璃尺寸越大,生產難度越大。潘錦功帶領公司團隊歷經9年的鉆研,研發出近空間升華核心工藝,讓碲化鎘薄膜在玻璃上“生長”,做出了單片面積1.92平方米的大玻璃,并在次年達成量產。
探索并未止步。從最初代的“黑玻璃”,到不同顏色、不同質感的彩色玻璃、仿石材玻璃。潘錦功介紹,不僅僅是發電,玻璃還可以作為裝飾材料應用在建筑空間中。
如今,該公司年產能達到100兆瓦(相當于100萬平方米的碲化鎘玻璃),市場應用也越走越寬。如成都市智慧治理中心建筑立面采用碲化鎘發電玻璃替代原有的普通玻璃,設計為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并網光伏發電系統;雙流機場T2航站樓L1通道改造項目采用彩色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在實現發電功能的同時,呈現出個性化風格……
產品“出圈”
從“相鄰不相識”到“合作謀共贏”不斷延伸產業鏈
在公司大樓入口處,有兩塊格外引人注目的發電玻璃——一塊印著冰墩墩,另一塊印著雪容融。這是為北京冬奧會特別設計的彩釉款碲化鎘發電玻璃指引路牌。
“2021年12月,我們接到要在冬奧村和國家跳臺滑雪中心使用碲化鎘發電玻璃作為綠色低碳路標的通知。”潘錦功介紹,由于項目特殊且時間緊迫,技術團隊和生產團隊不分晝夜地進行產品設計、測試和生產,經過半個月努力,終于完成了5個點位的發電玻璃綠色低碳路標建設任務,這讓成都中建材光電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出圈”。
各類合作和訂單接踵而至。公司不遠處是四川華體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潘錦功笑稱,“過去,我們‘相隔5分鐘,一直不往來’,但碲化鎘發電玻璃亮相冬奧會,帶來了合作靈感。”如今,兩家公司正謀劃將碲化鎘發電玻璃更多地應用在路燈設計中。
成都中建材光電與川開電氣有限公司也實現了更深入的協作。2019年,川開電氣的新建工廠安裝了1.5萬平方米的碲化鎘發電玻璃,日均發電量為1600千瓦時,占公司日均用電量的30%。
研發環節也在不斷拓展。今年,由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與成都中建材光電合作共建的四川省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揭牌,旨在讓建筑成為“微型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