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年的提案是《關于加強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光伏玻璃產業發展的建議》。”自治區政協委員、民革北海市委主委曾作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曾作琴介紹,廣西2009年開始發展光伏產業,光伏玻璃產業作為光伏上游環節材料生產行業在廣西發展既有有利的國內國際大環境,同時也具備資源稟賦突出、政策支撐、產業基礎、科研等多方面優勢。北海市積極利用優質石英砂資源,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已簽約的信義玻璃產業園項目、廣西新福興硅科技產業園項目及廣西長利硅科技產業園項目等高端玻璃制造項目全面達產后,預計形成年產56GW光伏組件產能,上下游行業總產值將達1170億,年利稅超178億,北海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玻璃生產基地。但是,在調研過程中,她發現廣西光伏玻璃產業發展中仍存諸多困難和問題。
光伏玻璃生產線為24小時不間斷工作,對電量需求大,即使是局部關停設備,也會影響企業產能。“廣西信義光伏產業有限公司加上北海市信義玻璃(廣西)有限公司項目單月用電高達2500萬度,如今電價上漲每度電0.23元,僅電力成本一個月就上漲了580萬元。”曾作琴說。此外,由于北海碼頭建設未完善,產品運輸需“舍近求遠”。北海的鐵山港東港碼頭因環保停工未能繼續建設,鐵山港碼頭因貨柜較少、航班數較少而無法成為企業的選擇。如果企業選擇欽州港碼頭進行運輸,又面臨著距離遠、耗時長的困境,時間成本和貨運成本等壓力持續增大。由于光伏玻璃項目往往遠離市區,生活配套設施建設未完善,缺乏對高端人才資金補助、教育醫療等有吸引力的政策,很難招聘到高層次技術性人才。
“我建議大力發展光伏玻璃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碼頭的建設,補全廣西光伏產業全鏈條,提高廣西光伏產業競爭力,解決交通瓶頸等問題,加強‘引才’‘留才’工作。”曾作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