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種充滿張力的神奇物質,柔時似水,鋼時如鉆,極強的可塑性造就了它變幻無窮的非凡魅力。玻璃屬于建材行業中第二大門類,不同于其他建材產品,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玻璃已成為國民經濟必不可少的重要產品。如今,玻璃已經廣泛應用于家居裝飾、汽車機械、衛生醫療、工業建設、航空航天等領域。
一、玻璃行業發展現狀
我國玻璃工業經歷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工藝技術等方面發生了質的飛躍,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大發展,取得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平板玻璃產量從世紀初2億重量箱增至2014年近8億重量箱,翻了兩番;2015年平板玻璃產量是建國初期92萬重量箱的800多倍,是改革開放初期1784萬重量箱的40多倍,占全球總量56%;已連續26年居全球第一位。產業發展滿足了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
從下游需求來看,房地產是玻璃的主要應用領域,占總需求的75%左右,主要應用于門窗、幕墻、家具等裝飾用品。除房地產之外,汽車制造和出口也是平板玻璃應用的重要領域,占比分別約10%。2017年前10個月汽車產量為2349.4萬輛,同比增長5.3%,汽車銷量2292.71萬輛,累計增長4.13%,較16年增速有所下滑,但仍保持穩定增長狀態,預計短期內汽車板塊仍提供穩定需求。
據了解,中國的汽車玻璃、low-e玻璃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福耀的汽車玻璃就是世界加工工藝最高的。世界三大玻璃工藝中的浮法工藝就是中國唯一不向國外交專利的核心技術。
二、玻璃行業面臨的問題
玻璃行業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認的是,資源配置的效率在下降,創新能力不足,產能過剩等挑戰增多。我們應該認識到玻璃行業存在的問題:
1、產能的飆升帶來的卻是嚴重的產能過剩。目前平板玻璃總量過剩,主要是建筑用普通浮法玻璃嚴重過剩,而高端產品保障能力不足,多數產品附加值低,仍處在價值鏈低端和從屬地位。普通浮法玻璃過剩,優質浮法比率偏低,在二次加工的數量和深度上均有較大差距;普通玻璃技術水平不高,企業又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不斷上馬新生產線,導致惡性循環;部分高端汽車玻璃、高速列車和飛機用超硬玻璃、硼硅酸鹽防火玻璃、電子工業用超薄玻璃等還需進口。因為產能過剩,玻璃行業也有利用率低的問題。
2、玻璃行業既是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也是典型的規模性產業。近年來,隨著資源、能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玻璃被列入產能過剩行業后融資難成為普遍現象,使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市場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產品價格持續下降;另一方面成本提高,削弱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成為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制約因素。
3、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2015年底前10家玻璃企業產能集中度僅為59%,技術引領能力強、資源配置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強的領軍企業較少,引領行業發展能力不足。
4、從技術結構看,能耗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偏高約20%;中低水平的浮法玻璃生產線以煤焦油、石油焦粉為燃料,大氣污染排放問題較為嚴重。
玻璃的短暫行業回暖與“去產能”的國策依依相關。回顧玻璃行業,早在2009年,就是國務院圈定的六大產能過剩行業之一。不過,“去產能”在各個行業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直到2015年,“去產能”正式被擺到操作層面。河北、湖北、山東等省份先后推動玻璃“去產能”工作。不過,玻璃行業“去產能”的前景并不樂觀。鋼鐵、煤炭等以國有企業為主的行業,“去產能”執行阻力較小;玻璃行業則以民營企業為主,國有企業僅為13%。企業數量多,行業集中度低,近似完全開放競爭的行業,推進供給側改革自然較緩慢。
業內人士表示,玻璃“去產能”除了政策引導,更重要的是企業要調整產品結構,從低端走向高端制造,才能通過提高競爭力獲取利潤。那么,如何才能促進玻璃制造業快速穩健健康發展呢?答案有兩點:一是市場整合,增加行業集中度;二是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水平,減少人工成本,提高企業利潤。
大企業整合市場是過剩產能退出的有效途徑,建議政府提供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扶持大企業,由大企業承擔行業整合的重任,增加行業集中度,改善產能過剩,實現合理有序減產。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和做法,以結構調整去產能,建議政府引導資金更多投向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的產業領域,加大對轉型升級企業和高科技項目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擁有高端技術、高端產品和知名品牌的領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