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為了重新構建藝術中心與公眾之間的互動界面
設計團隊在建筑外圍
打造了一道曲線型的玻璃立面
將博物館商店、主入口大廳和首層的小咖啡店包含在內
同時揭示出內部的展廳空間

該設計將既有建筑群在空間上的差異
重新強調出來
包括兩棟1950年代的工廠大廳
以及自1970年代起被用作行政樓的紅色板樓
同時將藝術中心的內部空間與798藝術區(qū)
重新連接起來

薄薄的曲線型玻璃立面優(yōu)雅地圍合在建筑外部
02.
如何設計

立面細部
無疑,這種設計摒棄了
傳統(tǒng)店面的“平整”造型要求
轉而對玻璃的“不完美特性”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波紋、折痕、凸起和彎曲
這些元素展現(xiàn)了材料所蘊含的內在力量
并帶來一種能夠引發(fā)錯覺的起伏效果
本案中由VSA Group承擔玻璃幕墻設計顧問

來自VSA手稿:顯示立面流入和流出建筑線條
玻璃幕墻幕墻建筑傾斜內部外蜿蜒蜿蜒
第一階段的設計理念
是讓玻璃幕墻插入柱子邊緣向內部橫向蜿蜒延伸
而要做到完全無縫就要避免中間出現(xiàn)立柱

©銀角大王
要知道
單片平板玻璃如果沒有豎向支撐
會因為風壓的限制很難超過4m的跨度
除非做的超級厚(像蘋果專賣店那樣)

©銀角大王
好的是,建筑概念中那種彎曲彎曲“皺皺巴巴”的幕墻
可以利用形狀的特性改善對玻璃跨度的限制
一旦玻璃形狀改變,它的慣性矩
或者抗彎剛度會因為整體深度的提高而優(yōu)勢
這是設計幕墻的先決條件
雖然有一些限制,但也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
比如:
1.使玻璃沿邊緣彎曲
2.做氣泡玻璃
3.制作“波紋”玻璃做帶有微波漣漪效果的玻璃

室外©銀角大王
為了讓玻璃在一定跨度上能自我支撐
幕墻團隊VSA在調整玻璃的進深和幾何形狀上
做了很多嘗試
同時反復與供應商探討他們能做到的彎弧極限
最終,幕墻的最優(yōu)方案是
將五種類型的玻璃面板用不同的方式拼接起來

最終幕墻由五片玻璃面板組成
隨后,再次聯(lián)系廠家
詢問是否能生產這樣的玻璃
通常,如果玻璃數(shù)量大,廠家們還是愿意
冒著多次失敗無果的風險接下這筆訂單
然而,這個項目使用到的玻璃數(shù)量并不多
且玻璃形態(tài)復雜
因此很少有廠家愿意為這個設計挑戰(zhàn)他們的生產極限
幸運的是,天津北玻愿意接受這個挑戰(zhàn)

攝影師:Bian Jie©OMA
03.
曲線形玻璃幕墻生產
實際上,北玻的工廠反復經歷著
“生產-失敗-再生產-再次失敗”的過程
甚至幕墻團隊開始擔心他們會不會
在某個刻突然宣布放棄
所幸,每次試驗看起來都比上一次更好一些
他們也有信心最終能做出滿意的成果

疊層中的氣泡,玻璃夾層出現(xiàn)的氣泡
一開始
生產面臨的問題是玻璃的彎曲弧形過小
好不容易解決了這個問題
玻璃合片又成為下一個難題
因為發(fā)現(xiàn)在玻璃壓制過程中總會產生細小的氣泡
最后,設計團隊決定坐下來討論
多大尺寸的氣泡是肉眼可接受的
畢竟不能因為2mm或以下的氣泡
浪費這么多做工精良的玻璃

攝影師:Bian Jie©OMA
04.
安裝施工
玻璃制作完成之后
安裝又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

玻璃面板安裝圖
需要一對玻璃上下兩端的邊緣線
貼合玻璃固定兩根不銹鋼型材
玻璃的四個角是設計要切除的
因此其中一根不銹鋼型材將作為橫梁連接支撐

不銹鋼型材安裝

室內©銀角大王
最后,施工單位結合現(xiàn)場條件
對施工方案作了一些合理的調整
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特別“驚艷”

最終的玻璃幕墻效果
幕墻最終呈現(xiàn)出一種預期之外的
別樣的視覺效果
一些看似不完美的地方反而增強了幕墻的視覺感受
雖然由于生產限制導致的缺陷容易在室內被覺察
但整體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比原先的預測更加靈動
這也讓這面幕墻更加更加特別
小結
OMA對尤倫斯藝術中心藝術館的改造
驅動了一場玻璃幕墻的技術試驗
最終讓建筑構想想實現(xiàn)
想象,整個項目從完成設計到最終建成只花了6個月!

這個項目也有人意識到
雖然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生產技術不斷提升
讓我們能獲得外觀近乎完美的產出
但是由于生產條件限制產生了
一些細微的不完美也并非完全不取代
這些不完美同樣值得期待
或許恰好能創(chuàng)造出另一種有趣的效果

而且,只要這些不完美不影響質量
我們更多可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富有挑戰(zhàn)性的幕墻
推動幕墻生產技術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