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經營柳編養花籃的陸祥工藝品有限公司決定放棄熟悉已久的養花籃業務,轉型從事裝飾燈的生產和產品創新,當年4月份,推出第一款柳編裝飾燈(燈籠造型)產品,迅即行銷歐美市場,刮起臨沭特色的“中國風”。
破舊立新推出新飾品
陸祥工藝品有限公司在柳編養花籃領域經營多年,殘酷的市場競爭,讓陸祥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陸漢祥感覺不到任何優勢。
2016年,陸漢祥決定放棄熟悉的業務,開始謀求企業及產品的創新升級。“當時的目標就是向著半機械化半人工的產品方向創新,主要是為了提升生產效率,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利潤”,談起轉型初衷,陸漢祥告訴記者。

在摸索中,創新產品逐步鎖定在了裝飾燈具上。而創意來源則選擇在了獨具中國美的傳統燈籠造型,“西方人喜歡一種朦朧美,我們的柳編燈飾,在燈籠造型里置一玻璃瓶,使用者可將蠟燭置于玻璃瓶中”,陸漢祥向記者介紹。
經過玻璃瓶和造型樸拙的燈飾掩映,搖曳的燭火透出一種朦朧美,恰好能符合西方人的審美。2016年第一款產品在廣東博覽會上推出,當場被歐美客戶定了八十余集裝箱的貨。
外出取經用來補短融入臨沭特色
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燈飾產品保持著一定的市場生命力,陸漢祥始終沒有放棄學習的步伐。外出學習的過程中,看到一些造型新奇的東西,都會花錢買回來以供研究模擬學習。
陸漢祥發現,多數做燈飾等手工藝品的企業,取材多數是木質或鐵質。“這些材質的手工藝品,不僅做工復雜,且成本高,出口以后根本不具備價格競爭優勢”,陸漢祥說。
回到臨沭后,結合自己多年經營柳編制品的經歷,陸漢祥決定就地取材,將自己熟悉的柳條等當地豐富且成本低廉的產品用于燈飾產品上,同時輔以主子、青色玉米秸稈皮等普通易見的材料。
重新設計的產品,更多的借助于機械化,編織人員只需用射釘槍將產品的需要粘合的部位射入釘子即可固定。
“經過改良的產品,不僅天然綠色無污染,而且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陸漢祥表示。
改良工藝讓產品更具實用性
如今,已是陸漢祥企業產品創新的第三個年頭,但創新的步伐一直未停下。“這一次我們在工藝上做了改進,不僅注重提升生產效率,更注重增加產品的實用性”,陸漢祥解釋。
在陸漢祥的第三代創新燈飾中,不僅可以讓用戶使用蠟燭照明,也可以用電照明,更符合時代技術的發展需求。
同時考慮到歐洲人的身材普遍比亞洲人高大,出于美觀和諧角度考慮,陸漢祥的每一款產品都有設計高為20厘米到120厘米不等的產品。
不足三年的時間,陸漢祥的臨沭特色“中國風”的燈飾產品行銷荷蘭、法國、德國、美國等歐美市場。
“為了今年的柳博會,我們研發出了50余中新的款式,但局限于展臺有限,我們也會盡可能多地在展會上推出更多新品”,談起今年的柳博會的準備情況,陸漢祥信心滿滿。
柳博會為摸清國內市場提供契機
陸漢祥的陸祥工藝品有限公司及其獨具特色的產品,是臨沭柳博會上的常客。問及幾年來最大的收獲,陸漢祥表示柳博會為柳編企業摸清國內市場需求提供了契機。
“通過柳博會上到訪自己產品展臺的人數,我們可基本判斷自己的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是否符合內地市場客戶的審美標準,進而可以判斷出柳編產品的內地內需市場是否成熟”,談及此觀點,陸漢祥進一步向記者解釋。
在陸漢祥看來,當前柳編產品在國內的前景很好,但分散的需求量尚不足以讓成規模的柳編企業將目光投向國內市場。
“主要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批發市場,我們都知道,批發五金臨沂有五金市場,批發小商品有專門的小商品市場,但以柳編為主的柳編制品,卻沒有專門的批發市場”,陸漢祥說,作為本土企業,他更希望在國內市場有一個統一的銷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