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最早見識的玻璃是進口的比利時吹片玻璃。
所謂“吹片”玻璃是將玻璃液用人工吹成玻璃泡,冷卻后經過劃裁,再加工烘平。英商老哈咪、德商禪臣洋行都經銷過比利時玻璃,當時上海玻璃五金業(yè)只能向洋行進貨。其中部分大戶通過洋行關系,由外商銀行如記豐、麥加利等以貸款押匯方式直接向比利時訂貨。

“玻璃大王”蔡仁茂靠著資金大、定貨多,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者。1920年,于清光緒五年創(chuàng)設的蔡仁茂玻璃號會同森森泰玻璃號派專員,赴比利時考察業(yè)務,并在該國設立座莊,派人常駐。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進口玻璃貨源減少,國內便開始生產玻璃。秦皇島耀華玻璃廠生產的國產玻璃開始成為上海市場的主要貨源。“玻璃大王”就開始動腦筋了。

蔡仁茂聯合森森泰、春和祥、生茂祥、慎益、元春等六家大戶組成“六合公司”,包銷耀華玻璃廠二、三毫米平板玻璃,出廠價格按比利時貨價,以英鎊結算,付款時還可打一個月期票。結果除了暢銷上海建筑業(yè)、制鏡業(yè)等外,還遠銷蘇、浙、皖、湘、鄂、魯、渝等外地客幫。
蔡家也就世世代代做起了玻璃生意,據說上海海關大鐘鐘面玻璃最早就是由蔡仁茂玻璃號第三代業(yè)主蔡仁初親自劃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