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人民日報》產經版頭條《夯基求變 邁向高端》深度聚焦福清產業發展實力,重點報道了福耀集團等福清企業堅守主業、深耕細作、積極求變、不斷創新的歷程,并闡釋了當前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市場變量增多,該如何立足自身優勢,實施推進轉型升級。文章中引用了曹德旺董事長提出的觀點,“轉型升級就像健身操,身體好時,天天都要做”,強調堅持持續創新在企業經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小而窄’,也能搞出‘大名堂’ ”
《人民日報》以“保持專注,只要扎得深,即便在‘小而窄’的細分領域,也能搞出‘大名堂’”評價福耀集團專注于一片玻璃,堅持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為中國人做一片屬于自己的汽車玻璃”是曹德旺董事長創立福耀的初衷,也是福耀集團發展至今始終不變的信念。福耀從1987年創立至今,心無旁騖,專注于汽車玻璃及其總成領域,堅持做好汽車工業的配角。經過36年的艱苦奮斗,目前,福耀已在中國16個省區市及中、美、德、俄、韓、日全球11個國家建立了現代化研產銷基地,產品得到賓利、奔馳、寶馬、奧迪、通用、豐田、大眾等全球汽車制造企業的認證和選用。
同時,福耀已經形成了從硅砂到浮法玻璃的原料保障,從設備制造到汽車玻璃模具的自主核心能力可控,從汽車玻璃到鋁飾件、玻璃總成的產品集成設計生產能力,以完整的產業鏈閉環在全球競爭中贏得了信賴。目前,國內市占率超68%、國際市占率超30%。今年前三季度,福耀玻璃實現營業收入238.26億元,同比增長16.56%;凈利潤為41.27億元,同比增長5.87%。
“ 一片玻璃,能變出多少花樣?”
《人民日報》記者身臨其境地寫道:“一片神奇的玻璃引人關注。輕摁按鈕,玻璃可智能調光、加熱除霧,還可播放視頻。”漫步展廳,記者發現,汽車上的玻璃用途十分廣泛,可以是智能顯示屏,實時顯示車速、油耗、導航等行車信息;可以是隔熱材料,自動反射太陽光中的熱能,減緩車內儀器儀表老化;還能加載芯片,變身“智能網聯汽車的數字電子車牌身份證”……
此外,報道還重點介紹了福耀的新業務:機車玻璃。報道中寫道:“這是一片安裝在時速600千米高速磁浮列車上的玻璃,即使1千克鋁彈以720千米/小時的速度撞擊上去,也不會破裂。”該列車的客窗玻璃還可以觸控、調光,給每一位旅客帶來安全、舒適、智能的全新體驗。
事實上,這些創新的產品得益于近年來福耀加大創新研發的投入。隨著自動駕駛、物聯網、5G、AR等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光電技術的快速發展,福耀創新將汽車玻璃與電子技術、天線技術、傳感技術、光電材料等有機結合,自主研發出滿足汽車新四化需求的輕量化超薄玻璃、鍍膜可加熱隔熱玻璃、AR-HUD玻璃、帶網聯天線的ETC RFID 5G玻璃、智能全景天幕玻璃等等數十款功能型新品。這些產品不僅為廣大用戶帶來了全新綠色智能、安全舒適的駕乘體驗,也成為福耀業績增長的有力支撐。2022年,福耀高附加值產品較上年同期占比上升6.21%。
“ 主動求變,適時求變 ”
“立足自身優勢、不失時機推進轉型升級。”報道中表示,福耀在堅守主業、深耕細作的同時,又在主動求變、適時求變,敏銳抓住每一次技術變革機遇,持續保持競爭力。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產品序列的不斷豐富,智能制造成了福耀的必然選擇。早在2014年,曹德旺董事長就率先提出,“讓‘工業4.0’落戶福耀”,制定了“提升高附加值功能化汽車玻璃制造的智能工廠”的建設模式。目前,福耀在全球的50個工廠已有大部分自制數控機床采用互聯傳感器等技術接入信息處理中心,以MES制造執行系統為核心,通過信息傳遞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優化管理,從產品訂單計劃開始直至產品交付,實現數據實時分析、對比,為成本控制、質量保證等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
報道中還提到,很多福清企業家在采訪時表示受到了曹德旺董事長提出的“轉型升級就像健身操,身體好時,天天都要做”這一句話的影響,堅持將持續創新落實在企業的經營發展中。
《人民日報》在“記者手記”中對包括福耀在內的福清企業進行了分析,提出:“能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他們靠的是什么?”
文章中給出了深刻的闡釋:“這些福清企業深諳市場經濟潮頭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既埋頭苦干,數十年如一日深耕細作;也抬頭看路,保持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敏銳度,積極識變應變求變。
企業面向市場求發展,變是‘常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技術日新月異、需求千變萬化、市場瞬息萬變。當前,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又給部分制造業企業造成不小壓力。這一背景下,只有那些能夠及時發現變化、科學應對變化的企業,才能實現更好發展。
積極應變,不是頻繁更換賽道,而是要立足自身優勢、不失時機推進轉型升級。所謂“術業有專攻”,企業經營同樣如此。無論是推出新技術新產品,還是拓展新市場,都需要以技術積淀、數據積累、體系建設等為基礎,都需要專業團隊長期關注與跟進,方能開花結果。深耕主業謀創新,才能揚長避短,讓企業自身優勢得到更好發揮。或攻克技術難關、推出新款產品,或再造生產流程、提升生產效率,或實施精益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只要企業堅守主業、主動應對,辦法總比困難多。
變局會帶來壓力,也蘊藏著廣闊的機遇。期待更多企業能夠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