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縣的玻璃器皿產業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目前仍然是人工吹制玻璃器皿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占全國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產能的40%。
提升企業創新創造能力帶動產業發展,通過政策及資金支持助力企業轉型,優化技術裝備水平提升生產效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延伸產業鏈條……
聞喜縣主導工業產業之一的玻璃器皿產業,在一系列產業政策助推之下,煥發出巨大的生機和活力。聞喜縣新民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民玻璃”)作為該縣玻璃器皿生產歷史最悠久的企業之一,正以設備革新、技術研發、產品創新迎來長遠發展。
現代化設備助力企業轉型
將玻璃毛坯果斗放置在旋轉底座上,把印有花紋的藍色貼紙貼在果斗的特定位置,借助底座的旋轉,同時使用海綿進行擦拭,貼紙就變得牢固了,之后經過加熱烘烤,圖案便留在了玻璃上。
新民玻璃成立于2012年,主要生產、加工、銷售各類玻璃器皿,產品種類達600余種,去年銷售收入1.2億元。公司將玻璃器皿生產出來后,外包給11個加工廠進行深加工,畖底鎮玻璃加工廠就是其中之一。通過將玻璃器皿加工外包的形式,新民玻璃帶動了上千村民就近就業。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定制化、高端化、個性化需求逐漸凸顯,新民玻璃基于傳統玻璃器皿生產,延伸至玻璃器皿深加工,與各個加工廠合作研發,打造了完整深加工工藝,將傳統的玻璃碗、玻璃杯、高腳杯、玻璃壺、玻璃盤、果斗等產品通過貼花、噴漆、烘烤等工藝,呈現出符合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圖案和色彩,全方位服務北美、歐洲、亞洲等地的消費者。
“貼花、纏膜、噴泥、撕花、噴漆、烘烤、清洗,是我們加工果斗的完整工序。”畖底鎮玻璃加工廠總經理朱韋虎說,“我們為每一道工序都設置了專門的加工車間,員工數量有200多人。”
玻璃器皿深加工作為一種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工序都需要人工完成。但在畖底鎮玻璃加工廠,工序中的“巧思”無處不在,多樣化的現代化設備更是為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助力。
“噴泥是為了防止噴漆的時候油漆污染果斗透明部位。這臺噴泥設備全國僅有一臺,能夠完全代替人工抹泥,彌補人工噴泥的不足,減少誤差和損失。”朱韋虎指著正在運行的噴泥生產線說。
“滋滋滋……”記者剛進入噴漆車間,就看到生產線上的噴漆設備正逐個給“排隊”的大果斗“制作新衣”,金黃色的水性油漆通過噴槍,均勻得噴灑在透明的果斗上,幾秒鐘后,金燦燦的果斗出現了,在陽光下顯得耀眼奪目。
噴漆完成后,通過傳送帶,它們陸續“走進”了烤花爐,經過180攝氏度的高溫烘烤,油漆變干后便可洗去果斗上的泥,一個個果斗就完工了。
“這種烤花爐是我們在石家莊一家設備廠專門定制的,烤花爐的使用讓我們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產品成色也更好了。”朱韋虎向記者介紹道。

畖底鎮玻璃加工廠工人在對新民玻璃出口烏茲別克斯坦的果斗進行烘烤。本報記者金玉敏攝畖底鎮玻璃加工廠工人在對新民玻璃出口烏茲別克斯坦的果斗進行烘烤。本報記者金玉敏攝
產品緊跟市場需求
畖底鎮玻璃加工廠,僅僅是新民玻璃在聞喜縣合作的11個加工廠之一,現代化設備也只是新民玻璃產業轉型的一個方面,讓新民玻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是對目標市場的全面調研和對產品創新的孜孜不倦。
在畖底鎮玻璃加工廠,記者見到了新民玻璃的董事長王新民,現年65歲的他從業已有31年,談到玻璃器皿加工,他滔滔不絕。
“我是聞喜縣最早從事玻璃器皿加工的,見證了加工設備從小土爐、煤氣爐到天然氣爐的變化,爐子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先進。”王新民說,“去年受到疫情影響,很多專注出口的玻璃器皿企業都遭受了巨大損失。由于客戶資源穩定,訂單相對較多,我們實現了小額盈利,也算是運氣好。”
其實,新民玻璃能夠抵擋疫情沖擊、實現穩定生產和經營,是專注產品研發、積極開拓市場、提升產品質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畖底鎮玻璃加工廠加工的產品全為果斗,表面刻畫有精致圖案,顏色以金色為主,這在國內市場很少見,記者感到很新奇。
王新民介紹,每個加工廠都有清晰的產品定位,畖底鎮玻璃加工廠加工的產品目標市場為烏茲別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是世界第七大黃金生產國,當地消費者對于金色的玻璃器皿十分喜愛,這是客戶的要求,也是市場調研的結果。新民玻璃的產品不只出口烏茲別克斯坦,美國、柬埔寨、中東等國家和地區都是目標市場。

畖底鎮玻璃加工廠女工在為新民玻璃出口烏茲別克斯坦的果斗貼花。本報記者金玉敏攝畖底鎮玻璃加工廠女工在為新民玻璃出口烏茲別克斯坦的果斗貼花。本報記者金玉敏攝
出口中亞地區的產品,主要是燙金、描金的果斗,一套出廠價約170元;出口中東地區的以果斗、果盅、果盤、金盤、金碗等產品為主;出口美國的以蠟臺為主,主要供應圣誕節等特殊節日……
如何根據市場需求定位產品,再根據產品特點對11個加工廠進行明確分工,建立最優的合作關系,王新民一直在不斷摸索。
“我們的產品以市場為導向,可以說‘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要準確把握市場,就需要有專人定期出國調研,現在我兒子還在國外考察市場呢。”王新民告訴記者。
技術創新從未止步
面對龐大的市場和多樣化的產品需求,要將市場需求“變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民玻璃,以模具創新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將“理想”變成了現實。
“客戶發來樣品后,我們會與常熟市沙家浜鎮的玻璃模具合作企業取得聯系,將樣品發至模具廠家,對方根據樣品進行模具3D圖的繪制,產品得到客戶認可后,開始制作模具。”王新民說,“玻璃模具是沙家浜最具特色的產業,國內市場占有率超75%,全球中國采購市場占有率達90%,享有‘中國玻璃模具之都’的美譽。”
新民玻璃在技術創新上從未止步。
新民玻璃在玻璃模具上的投入已經超過3000萬元,單個模具價格從4萬元到6萬元不等,這種投入力度在聞喜縣玻璃器皿企業中處于前列;使用中高端的精白料生產玻璃器皿,保證產品穩定性高、硬度高、成色好;在產品深加工上的投入與產品生產投入基本持平甚至超出不少,適應了市場發展趨勢,保證了產品的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也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
“今年我預計產品銷售額將會出現大規模增長,我們公司又新增了1條生產線,目前共有5條生產線,以此應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王新民表示。
今年,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新民玻璃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以出口為主的聞喜玻璃器皿產業也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我省鮮明提出了同步推進產業轉型和數字轉型“兩個轉型”的戰略任務,進一步明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是“兩個轉型”的題中之義。
近年來,在聞喜縣委、縣政府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引領下,聞喜玻璃器皿產業搶抓機遇、乘勢而為,補齊短板、精準發力,持續推進產業創新創造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