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們自主研發的30μm柔性玻璃彎折半徑小于1.5mm,在測試設備上已經連續彎折百萬次不破損,再創一項玻璃新材料領域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成果。”近日,在位于蚌埠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科研人員向記者展示這種30μm柔性玻璃,薄如蟬翼,僅有A4紙三分之一厚度,隨意彎折卻不破損不變形。
中研院是新中國第一批國家級綜合性甲級科研設計單位。近年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玻璃新材料專家彭壽帶領下,該院打通了從研發、設計、生產、裝備制造到工程服務的全產業鏈,先后攻克了信息顯示材料、新能源材料、應用材料、特種玻璃等領域的重大技術難題,打破國外壟斷,創造了多項“中國首創、世界第一”的玻璃新材料成果,完成了從傳統科研院所向高科技產業集團的華麗轉變,成為我國硅基新材料產業的“排頭兵”。
企業發展,歸根結底要靠人才驅動。中研院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成就人才,營造拴心留人的環境集聚人才,創造成長成才的條件培養人才。為更好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激勵人才,中研院建立了靈活多樣的體制機制,實行首席科學家全面負責的科技管理模式,并創立股權分紅激勵機制。科研團隊以研發成果入股,與公司合資并參與分紅,形成了“公司+團隊”的命運共同體,打造了人才“金手銬”。比如,在空心玻璃微珠科研項目中,項目團隊9名核心科研人員(骨干)實現全部持股。
優質良好的科研平臺是人才釋放才能、大顯身手的舞臺。中研院建設有諾貝爾科學家工作站,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10個,硅基材料安徽省實驗室、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級創新平臺12個。高水平科研平臺為人才打造了學術研究、基礎研發、應用研究的廣闊空間。
隨著5G、“互聯網+”、AI等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柔性顯示成為引領顯示產業新一輪變革的動力引擎,作為柔性顯示的核心材料,柔性玻璃成為全球顯示產業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中研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國內率先開發出30μm柔性可折疊玻璃,產品性能與德國肖特相當,實現了我國在前沿電子玻璃領域的世界領先。
作為信息顯示產業的關鍵功能材料,我國顯示玻璃長期被美、日等國少數企業壟斷。針對產業發展關鍵環節缺失,中研院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上下大功夫,2018年4月穩定量產出世界最薄0.12mm超薄觸控玻璃,2019年9月成功下線中國首片浮法8.5代TFT-LCD玻璃基板,實現了我國信息顯示產業的固鏈補鏈強鏈。
10多年前,當晶體硅太陽能電池還是“貴族”的時候,中研院就組織團隊突破幾百項關鍵技術,攻克了光伏玻璃技術難題。2017年10月,建成國內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00MW銅銦鎵硒發電玻璃生產線,穩定量產銅銦鎵硒發電玻璃,并打破了銅銦鎵硒太陽能發電玻璃光電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2018年4月,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正式投產,這也是我國第一條100MW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標志著我國掌握了全球領先的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自主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