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年3月27日,有一家歷經滄桑的民族工業企業——中國耀華玻璃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稱“耀華”)迎來了自己的百歲壽辰。
回望這一百年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耀華恰恰與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高度契合。可以說,耀華就是一本活的民族工業“歷史書”。
這本“歷史書”的每一頁,都寫滿了“波瀾壯闊”;字里行間,盡是“跌宕起伏”。

生于苦難
耀華并非中國最早的平板玻璃制造企業。
早在耀華誕生之前,中國已經有不少仁人志士分別于20世紀最初的10年前往武漢、淄博和宿遷等地創辦機制平板玻璃廠。只可惜因為資金、技術、選址以及戰亂等諸多復雜原因,這些玻璃廠沒幾年就倒閉了。
屢遭失敗中斷10多年后,經民族實業家周學熙等人發起,于1922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國與比利時合資的耀華玻璃公司,該公司當年3月在秦皇島動工建廠。

1924年耀華全景。
周學熙是擁有頭品頂戴花翎的官員,曾是繼盛宣懷之后,聲名最隆、成就最大的官商。他出身官宦世家,父親周馥早年追隨李鴻章,官至兩廣總督,也是一個著名的洋務派大臣。
由于精于商略,且家族與官府頗有的淵源,周學熙30歲時就當上了開平礦務局的總辦。周學熙還與當時的山東巡撫的袁世凱關系密切,袁世凱的一個兒子與周學熙的妹妹結婚,這也是他后來一度成為北洋政府財政操盤手的重要原因。
民國初年,歐洲列強忙于火并,民族工業贏來了一個短暫的大發展時期。此時的周學熙先后籌建了中國第一家水泥廠、第一家建筑衛生陶瓷廠以及耀華玻璃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周學熙以天津為基地,創建了一個為世人矚目,在其后幾十年享譽海內外的“周氏企業集團”。
周學熙的投資領域涵蓋了燃料、建材、紡織、五金、交電、機械、金融等多個行業,形成了以啟新、灤礦、華新三公司為核心的龐大資本集團。掌握著公路、鐵路和運河的運輸主動權;企業內部擁有自己的電力系統和給水系統。總資本高達四千多萬元。這在當時是一個足以令國人咋舌的數字。
在周學熙資本集團中,包括曾任北洋政府內閣總理的顏惠慶、龔仙洲以及袁世凱的兒子袁心武等人,他們都兼任過啟新、耀華的經理或董事長。而這也是耀華之類具有特殊政治經濟優勢的企業能夠成功的關鍵之一。
除了政治背書,耀華得以成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比利時合資方提供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平板玻璃工藝——弗克法專利。弗克法即有槽垂直引上法,是1903年由比利時人弗克發明的平板玻璃制造最新工藝。1914年比利時才剛剛建成世界上第一個弗克法玻璃廠,經實際檢驗,弗克法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遠超之前的制法。正因如此,耀華也是亞洲最先采用弗克法的平板玻璃廠,比日本還要早5年。
此外,由于耀華將廠址選在秦皇島,無論是海運還是鐵路運輸都十分便利,為原料及產品的進出口提供了獨特的優勢。

1933年耀華全景。
但受直奉戰爭的影響,耀華實際上到1924年8月才點火投產。1933年,中國工人已經完全掌握了新技術,制造規模由原來的一窯發展為兩窯。耀華的產品不僅可以在國內市場同舶來品競爭,還成功打入了歐美市場。
可惜的是,中比合辦的這15年,技術和經營大權始終被外方壟斷。耀華前后共生產平板玻璃339萬標箱,凈盈利202萬銀元。在當時,耀華可以說是民族工業乃至亞洲企業的佼佼者。
“九·一八”事變后,比利時的股東幾經盤算于1936年在巴黎秘密把股份賣給日本旭硝子株式會社。耀華就此改為中日合辦,技術經營大權由日本人壟斷。

1943年中日合辦時期董事會合影。
當時,資方除獲股息和紅利外,總經理(外方擔任)月工資3000元,副經理(中方擔任)1125元,總工程師(外方任)1500元,會計(外方任)500元。中國工人為日工資,最高技工每日15元,普通工0.5元。
據1941年日寇對耀華玻璃實行軍管后的一份調查顯示,“假如廠中工人僅夫妻二人,則所進工資及苞米粉尚可供溫飽。若雙親在堂,再有子女,則以粥代飯,不計飽否。”直到解放前,耀華大班工人要工作9小時,上班遲到5分鐘視為曠工,當天無工資,曠工3次除名。病假3天內發50%工資,累計病假90天停發工資,超過6個月解雇。事假無工資,一年事假超30日解雇。惡劣的勞動條件加上原料車間無防塵設施,導致粉塵彌漫。解放前,耀華因患硅肺病死亡的工人超過200人。
隨著日寇日暮途窮,耀華的產量也逐步下降。1937年至1945年,9年間僅產出玻璃347萬標箱,凈盈利1009.4萬元(偽幣)。
迎來光明
1945年,日寇戰敗投降,日方股本也被國民黨政府接收。自此,中國人才完全收回了耀華的經營權,耀華成為官商合辦的企業。
1947年,耀華成功在上海浦東建立了分廠。
1947年,耀華成功在上海浦東建立了分廠。
本以為會迎來大發展,誰曾想,內戰又導致耀華產銷日益困難,很多增產的建設工程半途而廢。隨著黨和人民軍隊在戰事方面節節勝利,1948年,國民黨方面決定直接把秦皇島工廠的不少設備進行拆解,引上機和煤氣爐等設備被運往臺灣高雄,供新廠使用。這樣一來,耀華幾近停產。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高度重視工業生產能力的恢復。耀華和其他民族玻璃工業一道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經過設備的恢復改造和工人素質的建設,耀華的產量穩步提高,工廠面貌也大為改觀。熔化能力、引上速度、切裁率等指標不斷創造新紀錄。一舉脫離了解放前夕公司瀕臨破產的困境。
黨和政府對耀華的發展高度重視、大力支持。毛澤東主席曾親自視察過廠區,親眼見證了工人們生產平板玻璃的過程。曾經,因為玻璃上出現大量氣泡,耀華寫信求助于毛主席,毛主席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辦理,重工業部邀請蘇聯專家解決了這一問題。周恩來總理視察耀華時親自協調解決了耀華燃料運距遠的問題。劉少奇主席高度重視耀華1號窯重建工作。朱德委員長也曾幫助解決過玻璃出口難的問題。

1954年4月,毛澤東到耀華。

1954年8月,劉少奇到耀華。

1954年8月,劉少奇到耀華。
1957年,耀華的產品一級率上升到93.5%,年產量達235萬箱,出口49萬箱。1956年,耀華將之前的私股改為定息。1958年到1966年,耀華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由于搞高速度、高指標,耀華曾定出過日產萬箱的目標,使得產品質量下降,不少生產設備受損。1961年、1962年,兩年連續減產超過一半,企業經營狀況愈加不好,出現虧損。經過三年多的調整,才走出低谷。

1959年8月,朱德到耀華。
1966年,耀華由公私合營正式改國營,設在天津的公司被撤銷,秦滬兩廠仍合用一個商標,但在經營方面實際上已各立門戶。正當企業出現生機勃勃好形勢之際,中國進入了10年動亂時期,耀華亦未能幸免。10年間,原來的各項規章制度無法正常實施,生產、技術管理幾乎處于停擺狀態,耀華再次陷入困境中。
沐浴春風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耀華落實各項政策撥亂反正。特別是改革開放的頭4年,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造,新建了浮法、鋼化、鉸膜、壓延以及玻璃鋼生產線。
1979年耀華建成“壓延玻璃生產線”,1980年從日本引進“對輥法”成型技術,生產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工人在生產。
到1981年,歷經18個春秋,耀華先后完成了新“浮法工藝技術”的“實驗室研究”“中間階段”“工業性試驗”等步驟,而且新工藝很快便正式通過了國家級技術鑒定并命名為“中國洛陽浮法”,成為與英國皮爾金頓、美國PPG齊名,世界公認的“三大浮法”工藝之一。

1984年10月耀華第一條浮法線開始施工。
乘著高速發展的列車,耀華整體升級為浮法玻璃生產線。198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工程的450噸級廠內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建成投產,加上先后從國外引進了玻璃鋼波紋(平)板生產線、玻璃鋼型材生產線、不飽和聚酯樹脂生產線、中空玻璃生產線、水平鋼化玻璃生產線和真空濺射鍍膜玻璃生產線,耀華實現了產量和質量的雙飛躍。

1986年大浮法引板現場。
至上世紀90年代,耀華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玻璃生產企業,年創利稅超億元,主打的平板玻璃占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暢銷海內外。這一時期,耀華獲得多項行業及國家級榮譽稱號,包括“全國建材行業先進(標兵)企業”“全國企業管理優秀獎”“全國設備管理優秀單位”“國家技術開發優秀成果獎”“七五技術改造管理先進單位”“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以及“五一勞動獎狀”等,1988年被國家列入全國經濟效益高的500家大型企業之列。
在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耀華為中國玻璃工業的發展輸送了大批技術、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為國家經濟建設、為平板玻璃開辟國際市場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在第五十屆國際統計大會上,耀華被授予最高榮耀稱號——“中國玻璃生產之王”。
隨著經營日益進取,耀華也向著現代企業制度邁進。耀華進行了多輪市場化改革,企業從體制、市場、技術、資本等方面逐步成熟。1994年,在秦皇島工廠的基礎上,中國耀華玻璃集團公司組建完成。1996年,耀華攜手渤鋁公司、秦皇島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河北建投等多家單位正式成立秦皇島耀華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當年6月,耀華玻璃在上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

1994年4月1日,耀華玻璃總廠更名為中國耀華玻璃集團公司。
上市給耀華生產建設事業帶來了足量的資金支持。耀華產品應用范圍由單一建筑用玻璃拓展到汽車、船舶、航空、化工、電子、醫藥、儀表等行業,成為當時國內平板玻璃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主營的優質浮法平板玻璃、工業建筑技術玻璃、超硬高強度玻璃、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殊性能玻璃制品、超高溫耐火材料、鋼化玻璃制品等系列百余種產品;“硼硅玻璃浮法生產技術”和“在線LOW-E玻璃生產技術”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2002年,耀華牌玻璃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之后又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首批國家免檢產品、首批中國名牌產品。耀華同時擁有“三大金牌”,在整個玻璃行業是唯一的一家,其品牌價值達到巔峰。

耀華牌浮法玻璃被授予為中國名牌產品。
但多年來連戰連勝的業績讓耀華沒能注意到玻璃行業競爭加劇已使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加上企業治理不規范、政企分離不徹底等問題未能有效解決,耀華連續兩年出現虧損。2005年,耀華玻璃被ST處理。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使建材行業受到很大沖擊。2011年6月,耀華從國有全資企業改制成為中外合資企業。此后3年都未召開黨委會,黨組織活動被弱化和邊緣化。企業連續10多年沒有召開職代會,人心愈發渙散。
2010年,耀華雖然喪失上市資格,但經濟實體尚存,通過完善公司治理、調整經營策略,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然而內外部多種原因造成的萎靡不振,使盛極一時的耀華玻璃經營狀況繼續惡化。在部分停產、環保整改、資金斷鏈、員工糾紛等多重重壓之下,享譽近百年的耀華還是“病”倒了。
重獲新生
耄耋之年背上了“巨額虧損、巨額負債、巨額欠費”的沉重包袱,耀華步履蹣跚,陷入困境,幾近崩潰。
2016年耀華賬面資金只有幾十萬元,實際負債率高達130%,連續3年虧損,拖欠員工9個月工資和社保費用……“當時整個企業十分困難,職工對企業生存發展喪失信心,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經歷過這段痛苦歲月的職工回憶說,2016年耀華集團在冊一半處于離崗放假狀態,只領生活費,經常有職工到耀華集團和市里上訪;在崗人員也是人浮于事,勞動生產率不及先進企業的一半。

耀華全景圖。
為了保住這家老字號的民族企業,秦皇島市政府與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凱盛科技簽訂耀華重組協議,把耀華重生的使命托付給了中國建材集團。
2016年6月16日,中國建材凱盛科技工作組進駐耀華,開始對耀華進行委托管理。據耀華原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楊利民回憶,“工作組進駐后的第二天,就與地方相關部門聯系,重新建立耀華集團黨組織,加強黨建工作。”一個月后,新的耀華集團黨委、紀委、工會和各基層黨組織相繼建立,并將黨的建設納入了公司章程,明確了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

所屬耀華(宜賓)公司。
健全機制后,凱盛科技工作組從破解歷史遺留難題入手,籌集資金,先后解決了職工分流安置問題、剝離企業辦社會、降低資產負債率、資產確權、解決銀行逾期貸款以及多年積累的涉訴案件等一系列難點問題。
其中冗員問題一直是制約耀華發展的頑疾,也是幾任領導班子都不愿捅的“馬蜂窩”。可是不捅這個“馬蜂窩”,耀華的處僵治困工作就難以展開。為此,在制訂職工分流安置方案時,凱盛工作組以“依法合規,絕不拖欠職工費用”為準則,配套鼓勵先行政策和勞動補償等辦法,讓“離廠的職工安心,留崗的職工放心”。同時,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引導職工支持企業改革。“黨委委員分工負責接待職工來訪,一周時間里就接待職工來訪500多人次。”
在此期間,耀華黨委每天都要召開一次黨委會溝通情況,通報進展,研究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讓無情減員變為了有情操作。經過耐心細致的工作,2016年底,耀華減員1992人,占在冊人員的近60%,機構也由原來的18個精簡到9個。減員期間沒有出現越級群訪、鬧訪事件,確保了企業和社會的穩定,為企業進一步改善生產經營凝聚了人心。
優化產品結構、加大環保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是凱盛工作組給耀華開出的又一劑“藥方”。按照中國建材集團的營銷集中、采購集中、財務集中、技術集中、投資集中“五集中”理念,耀華先后開展一系列改革。
在凱盛科技的支持下,耀華先后投資建設脫硫脫硝除塵環保設備,并新增備用系統。環保治理設施投入運行后,2019年全部生產線實現超低排放,在平板玻璃行業處于領先水平。
依托凱盛科技強大的技術資源,耀華走上了高端化路線,耀華建設了國內第一條5200mm板寬薄玻璃生產線,也是在國內首次采用“寬板等速”先進技術。這種薄玻璃已成功進入汽車玻璃、電子玻璃和光伏玻璃市場。

國內第一條5200mm板寬薄玻璃生產線。
在采購環節,耀華曾因生產困難一度失去供應商信任,隨著扭虧為盈,耀華已重新贏得供應體系信任,實現了供應商“一用多備”的結構。在銷售終端,以前耀華80%的銷售品種是普通玻璃,現在高端玻璃和產業玻璃已經占到50%以上,不僅提升了客戶忠誠度,還擴大了銷售業務范圍,市場也在向沿海地區延伸。
改革措施落地見效,“五集中”讓耀華管理、生產隊伍更加精煉,盈利能力迅速提升。2020年6月30日,耀華完成重組正式加入中國建材凱盛科技。
2021年,耀華經營性利潤大幅增長,創近年來最好成績。耀華還時隔33年再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殊榮。踐行“材料創造美好世界”的企業使命、“創新、績效、和諧、責任”的核心價值觀,營造“快樂工作、幸福生活,讓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的人文環境,職工收入連續6年增長,2021年比2015年增長142%,員工實現了臉上有微笑、心里有歸屬、奮斗有力量。

2021年,耀華時隔33年再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凱盛科技董事長彭壽在耀華2022年工作會議上說,耀華這5年來成績的取得,是落實中國建材集團和凱盛科技精細化管理的結果,是班子齊心協力、干部員工團結奮斗的結果。凱盛科技因玻璃而生,耀華因玻璃而成長,玻璃是大家共同的一面旗幟。今后,耀華要落實國家對玻璃行業工作的最新部署,落實集團的最新要求,堅守主業做好高端產業,努力向更高端、更精細、更環保、更有競爭力的玻璃轉型。
今年,耀華正積極推進退城進園工程。在秦皇島開發區東區,打造全新的耀華高新技術產業園,加快轉型升級,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態勢。
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指出,耀華是中國玻璃工業的搖籃,代表了民族工業的發展。近年來,通過轉型升級,百年企業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成為央地合作的典范。
如今,已經風雨兼程100年的耀華,正在步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站在新的百年起點,耀華在中國建材集團“4335”指導原則的引領下,正在落實中國建材凱盛科技玻璃新材料“3+1”戰略布局,做優浮法玻璃,做強硼硅玻璃,做精深加工玻璃,創新特色產品,聚焦優質浮法玻璃和特種玻璃的研發與生產,拓寬汽車玻璃原片、家電玻璃、硼硅系列玻璃產品,開發光致變色玻璃和碲化鎘發電玻璃配套基片,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打造行業一流的玻璃材料供應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