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李青會用最新的科技考古,揭秘中國古代玻璃鮮為人知的絲路故事上海科技館供圖
2022年是聯合國國際玻璃年,也是聯合國首次以單一材料來命名的年份。日前,今年首度開講的上海科普大講壇邀請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青會用最新的科技考古,揭秘中國古代玻璃鮮為人知的絲路故事。
大家都很熟悉的玻璃,如果冠以“古代”就頗為陌生。實際上,古代玻璃正成為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對象。因為,古代玻璃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它揭示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特別是手工業發展,是中外交流的實物證據。有些價值肉眼可以看見,有些隱藏的價值,就需要科技來揭示。
文物,不可再生,科學家主要以光學光譜學的技術研究玻璃。從上世紀初開始至今,各國學者圍繞古代玻璃的起源、發展、科學研究和保護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豐碩的研究結果。其中,中國古代玻璃的研究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例如,上海光機所以干福熹院士創建的科研團隊,持續從事現代玻璃和古代玻璃的科學研究,也獲得相關成果。
李青會指出,中國古代玻璃之所以被大家廣泛認為獨特,是因為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氧化鉛作為助熔劑,并且以氧化鋇作為乳濁劑的鉛鋇玻璃。當時,中國使用鉛鋇玻璃制作出來各種形式、包括蜻蜓眼在內的各種小型玻璃飾件,“這類玻璃制品的出現和西方蜻蜓眼珠有直接關系,等于吸收了外來玻璃造型,是利用本土原料和技術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中國古代玻璃不止在助熔劑的使用上和玻璃造型上和西方有比較大的區別,功能用途上也別具一格。比如,器物比較少,主要是珠飾或者仿玉制品,用作裝飾或者鑲嵌為主。“鑲嵌,我稱作為金玉之源,玻璃和玉、金飾子、青銅、金銀器共同使用,而玻璃主要是裝飾、鑲嵌。”例如,在戰國時期,蜻蜓眼珠可以和玉一起鑲嵌到帶鉤上,可以鑲嵌到鎏金銀嵌蟠龍紋的銅壺上。在出陜西西安北郊出土的秦代鑲嵌蜻蜓眼玻璃珠鎏金青銅神獸、車馬飾,以及國外博物館納爾遜博物館也藏有相似的器物,他們所標注的時代是公元前3世紀早期。
李青會最后總結說,中國古代玻璃及相關材料,雖然出現的時間比西方晚,但中國古代玻璃有著獨特的技術發展脈絡,其功能上有別于西方玻璃制品的傳統。這些玻璃器物的出現,是早期漢代及以前更早時期中外絲綢之路,中外交流的具體反映。“雖然各個時期因為社會政治中心的變化或者中外交流特點的變化,但都為絲綢之路和中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揭秘更多古代玻璃的價值,需要自然科學界和考古學界通力合作,更加深入的學科交叉,才能充分理解其中蘊含的各種藝術,甚至審美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