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湘潭縣的玻璃燈飾產業在新的環保形勢下,積極主動轉型,以壯士斷腕的魄力關停并轉。洗牌之后產業涅槃重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譚家山鎮的湘潭宏大玻璃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將燈罩裝車,這批價值10多萬元的燈罩將運往廣州中山,組裝后將出口土耳其、馬來西亞、美國等十多個歐美和中東國家。



在生產車間,三百多名工人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燈罩吹制、冷卻等工序,逐漸冷卻的燈罩經過沖洗、人工打磨再裝箱。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水全部是經過凈化、處理后的循環水。
公司經理唐立新介紹,原來用水費用達到每月一萬多元,通過廢水回收設施,現在用水成本降到只要兩三千元每月。
企業的變化,源于三年前的一個信訪舉報。當時,當地村民向中央環保督察組舉報,稱宏大玻璃廢水直排,污染了周邊環境,且煙囪排煙導致周邊植物死亡。湘潭縣環保部門經現場核查,發現企業確實存在環境違法行為,于是立案查處。企業被罰款15萬元,相關負責人被行政拘留。在環保壓力的倒逼下,宏大玻璃投入了1300多萬元,把燃油圓爐改成了電池爐;新建了切口、磨口廢水收集循環池,廢棄廢水排放得到了有效整治。



壯士斷腕般的整治,帶來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宏大玻璃負責人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原來燒煤,一個月花費近20萬元,現在用電一個月40多萬元。賬面上算是“虧”大了,但是公司利用夜間用電成本低的特點,由8小時生產模式改為24小時生產模式,工人三班倒,產能提升了3倍,產品的穩定性、良品率、可靠性更高,企業年產值也由過去一千多萬元,提升至兩千多萬元。
唐立新說:“產量翻了幾倍,產品質量也過硬,國外顧客到這里考察,從環境環保等方面,都覺得我們企業比較標準,達到了要求。”

近兩年,宏大玻璃還接連通過大批外商的嚴苛考察,一舉打開了海外市場,目前企業近八成產品遠銷海外。除宏大玻璃外,譚家山鎮的洪興玻璃廠和中路鋪鎮的皓月玻璃有限公司也通過了環評審批。企業不斷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造升級,實現了產能、市場競爭能力的雙增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玻璃燈飾產業成功完成了轉型升級。
湘潭市生態環境局湘潭縣分局負責人表示,原有11家玻璃燈飾企業通過轉型整合保留了3家,企業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企業整合抱團發展以后,產能提升市場競爭能力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