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蒙,外表自帶親和力的北京姑娘,曾在中央美術學院就讀視覺傳達專業。畢業后,一次機緣巧合,在美國舊金山看到玻璃藝術家Dale Chihuly的展覽,打開了她認識玻璃“新世界的大門”。
2010年,她來到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從零開始學玻璃和玻璃雕塑(Glass and glass sculpture),成為該校玻璃專業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
“我在美國學習近六年。一開始差點就要放棄,因為對玻璃一無所知,沒有任何準備。加上語言也不好,本科二年級的學生都會過來說你做得不對。那段時間有想法,但又做不出來,很痛苦。一次我翻了個特別大的模子,灌蠟時才發現側面有縫兒,滾燙的蠟潑出來灌進手套,燙得我都懷疑人生了。那晚我哭著跪在地上鏟蠟、打掃,折騰到凌晨三點……”
刻骨銘心的經歷,更堅定了杜蒙的創作之路。2013年研究生畢業創作,杜蒙用兒時常見的白布鞋、燕子等為意象,創作了《白》、《曉》、《流動的風景》,展現留學時對北京的鄉愁,收獲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贊。之后,她用舊相框和鏡子結合,創作了《心心念念的海棠花》。

作品名稱:白 / Bai 攝影:Elizabeth Torgerson-Lamark

作品名稱:信件/ Letter 攝影:Nadia Lin / 林沛超 致謝否畫廊

作品名稱:消失 / Fade 攝影credit:Elizabeth Torgerson-Lamark
2016年回國后,杜蒙成為獨立玻璃藝術家,人們眼中“用玻璃講故事的女孩”。同年,她創作的《高地回聲》獲得2016年日本金澤國際玻璃藝術大賞優秀獎,這是玻璃業內認可的一個重要獎項。通過不斷摸索,杜蒙逐漸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從偏向私密化的個人情感表達,變得更加外放。作品相繼在國內外多次參展并獲獎。


2019年11月末,杜蒙的最新個展《燼》在美國紐約的否畫廊開幕,這是她的第三次個人展覽。首次嘗試用Tiffany工藝在平板玻璃上創作。杜蒙說,玻璃退火后從石膏中取出,表面會留有一種經受過時間與溫度歷練后褪去的溫和感。光線透過玻璃折射出來,就像凝固的瞬間與封存的記憶再次被喚醒。


“回憶通過時間沉淀、積累,慢慢變得厚重且值得人們去回味。它充斥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不經意間帶給人們感動、傷感,抑或痛苦。小至生活百態,大至生存環境,盡管記憶在人生的長流中不斷被生活空間的轉換所模糊,然而那些重要的殘斷印象卻也小心翼翼地被保存下來。”杜蒙透過玻璃上的斑駁光影,敬望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