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松下宣布將在2021年前全面停止生產液晶顯示器(LCD)面板。這一消息發布之后,市場一陣唏噓。松下退出液晶面板市場之后,意味著日本液晶面板市場上只剩下JDI、SDP、京瓷等幾家企業還在進行廝殺。如今,松下的退出,似乎是在正式宣告日企在液晶面板業務上的巨大潰敗。
短短幾年,日本這個“顯示巨人”迅速瘦身,到底是大勢所趨還是另有原因?
日企頻頻退出液晶面板市場
作為日本制造業的核心品牌,松下曾與索尼、東芝、夏普等百年企業并列,成為顯示行業的領軍者。但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大尺寸面板、超高清成為主流,OLED、MicroLED等新技術正在中韓市場快速崛起。而松下在顯示領域動作仍然較慢,產品還是以LCD為主,目前LCD的競爭已經十分激烈,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這讓松下在這一市場環境中倍感壓力。此次宣布徹底退出液晶顯示行業,也是繼2016年宣布停產液晶電視之后的又一次“大撤離”,而撤離的原因,據松下官方說法稱是“基于競爭激烈加上大環境變化”“曾打算投入新產品開發,但最終認為繼續實行有很大困難”。
日本曾一度稱霸全球液晶面板市場,不過技術優勢并沒有讓其在市場變革中站穩腳跟。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公司割舍了液晶面板。而僅剩的幾家面板制造企業也是苦苦掙扎。JDI由索尼、日立和東芝三家聯合,作為iPhone手機屏幕的長期供應商,為蘋果的產品生產LCD面板。也因為孤擲一注,JDI并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將重心向OLED轉型,當蘋果大量使用OLED時,JDI迅速陷入困境。而SDP以生產大尺寸顯示屏為主,隨著液晶屏價格一直下跌,SDP也是苦不堪言。
日本顯示企業為何頻受打擊,甚至退出液晶顯示行業?賽迪顧問高級資訊師劉暾向《中國電子報》記者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的液晶產品已經跟不上產業發展的節奏。液晶的發展方向是大尺寸超高清,中小尺寸面板基本上已經趨于飽和。而大部分日本液晶制造企業都是低世代線,生產的顯示屏以中小尺寸為主。另外隨著高精尖的顯示技術不斷發展,OLED滲透率逐漸提高,對LCD的侵蝕也很大,更加擠壓了其生存空間。所以從去年開始,LCD的銷量整體下降。其中日本液晶面板產業受到的影響最大,韓國為避開中國液晶面板的沖擊,積極發展OLED面板或者MicroLED顯示技術。與之對比,韓國無論是技術、市場份額,還是銷售收入、凈利潤方面,都全面超過日本。
而中國在面板的投資拉動下,新型顯示產業規模不斷攀升,已成為全球顯示產業的重要力量。賽迪智庫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新型顯示全行業營收規模約3553億元,其中顯示面板營收2677億元,全球占比27.4%。依托多條TFT-LCD面板生產線進入滿產,中國大陸液晶面板營收和出貨面積均位居世界第一。據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大陸面板出貨占比達到44.4%。
可以說,在規模上,日本已經被中國、韓國強勢壓制,喪失了優勢。新技術研發上,日本也并沒有掌握下一代的技術,例如Micro LED、OLED等。日本顯示行業已經全面的落后,失去了未來,退出是自然選擇。
潰不成軍還是主動放棄陣地
隨著液晶面板產能的迅速擴張,全球液晶面板價格連續下跌,出現了行業性虧損。應該說,日本企業猜中了開始,也看得清結局。日本液晶面板市場份額雖然漸漸被競爭對手蠶食,但為了不使其陷入泥潭中無法自拔,日本企業只能選擇大規模地在業務線上“瘦身”,這其實也是一種割舍負累的舉動。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產業發展與研究中心主任董敏表示,日本雖然拋棄了顯示產業,但是并沒有拋棄半導體技術,沒有拋棄上游供應鏈。與終端的慘烈廝殺不同的是,面板上游材料和設備領域多少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顯示面板的上游更是被日本企業壟斷??梢哉f,日本企業雖然在面板下游行業潰敗,但在上游材料和設備,卻是借著我國擴產賺的盆滿缽滿。所以與之前相比,日本的顯示產業重點不是浮于表面,而是潛入內海,開始更深層次的發展道路。
另外,無論對于企業還是產業來講,將資源和精力集中在當下利潤較好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上,也是十分正確的選擇。據悉,日本將在5個領域里面重點來推進未來產業的發展。第一個是無人駕駛和移動性服務,第二個是智能機器和制造,第三是生物材料,第四是工廠基礎設施的安保,第五是智能生活。
現在看,日本企業正在借行業的頹勢、自己的頹勢,轉移陣地。就像松下雖然即將退出液晶面板行業,但其已經將無人駕駛、自動駕駛作為未來的方向,同時松下也是目前世界最著名的機器人制造公司之一。例如,索尼公司的傳感器已經占據了世界70%的市場。再比如東芝,已經在人工智能、云計算、無人駕駛方面布局。日本這個“顯示巨人”的快速瘦身,或是為了跑得更快更遠。
上游產業是面板發展的關鍵
從日本面板企業的退出,我們也應考慮到,曾經的競爭對手已經在向上游產業延伸了。種種現象表明,上游產業是扼住我國面板行業發展的關鍵。據“中國新型顯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指出,由于日本在新型顯示領域的長期投入和技術積累,其在上游材料和設備方面整體技術水平和研發實力依然優勢明顯,在玻璃基板、掩膜版、光刻膠、OLED發光材料、蒸鍍設備、以及偏光片原材料等領域擁有極大話語權。更重要的是,一旦貿易摩擦擴大化,國內產線必需的發光材料、金屬掩膜板、曝光機、蒸鍍機、激光剝離等核心材料和關鍵設備存在斷供風險,將從根本上影響顯示面板正常生產和相關企業的經營,將對下游龐大的終端制造業產生致命的打擊。
全國平板顯示器件技術委員會秘書長趙英認為,企業要耐得住寂寞,提前布局,搶占材料和設備,并加大研發和創新力度。更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為未來的產業發展提早做打算。隨著5G時代的到來,未來顯示產品的應用場景將越來越多,可穿戴設備、AR對顯示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QLED、MiniLED、MicroLED、全息投影等新興顯示要有技術突破。而且,企業還要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產品可靠性。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大部分企業從基礎材料的選擇開始就有意降低成本,原材料不一樣,就造成了產品的性能和壽命不一樣。企業要追求品質管理,短平快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市場需要。我們需要追趕,追趕的基本是要沉下心來從基礎研究做起。
全國音視頻標準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孫齊鋒強調,顯示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順應時代潮流,抓住市場機遇是顯示企業生存的永動力。對于我國顯示企業來說,在加速向全球擴張的過程中,不僅需在這些方面持續發力,還需要積極樹立國際品牌形象。有意識地做精品而不只是做量,主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牌形象,吸引更多高端客戶的考核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