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河北省沙河市是中國最大的玻璃集散地,有著“中國玻璃城”的美譽。然而多年來,由于能耗高、污染大,玻璃行業一直是河北省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重點行業。
近年來,沙河市堅持綠色發展,一批污染大、工藝落后的玻璃企業被淘汰,一批工藝技術先進、實現超低排放的企業脫穎而出。作為沙河玻璃產業的佼佼者,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靠著“先行一步”的環境理念,率先完成了工業廢氣深度治理,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換來了空間。
有先進工藝更要有先進治污水平
盛夏時節,走進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廠區像一座小公園。
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長丁現利向記者介紹說,1994年建廠之初,我們采用喬、灌、草相結合開展綠化。近年來,公司又投入460多萬元對廠區進行綠化美化,現在廠區未硬化的地面實現了100%綠化。
目前公司有4條優質浮法玻璃生產線,產能達1660萬重量箱。丁現利認為,應用先進工藝技術是玻璃企業實現綠色發展的核心內容。早在2013年7月,公司就率先一次性關停了5條大型格法玻璃線,淘汰落后產能270萬重量箱。
企業綠色發展不僅要應用最先進的生產工藝,還要達到最先進的治理水平。對此,河北鑫利玻璃從2013年至今投資近3億元,為4條浮法玻璃生產線建設了脫硫、脫硝、除塵、余熱發電一體化工程等環保治理設施,并通過了環保驗收。
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榮利峰主管節能環保工作,他介紹說,除塵、脫硫、脫硝一體化治理設施投入運行后,公司大氣污染排放標準就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
2018年,河北省進一步收嚴了重點行業的排放標準,尤其是邢臺市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榮利峰介紹說,“2018年,國家平板玻璃工業大氣主要污染物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分別為50、400、700毫克/立方米;《河北省平板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確定的標準分別為30、250、500毫克/立方米;而邢臺市政府要求企業達到10、50、200毫克/立方米,這個標準對玻璃工業來說,算是超低排放標準了。”
為達到邢臺市政府的排放標準,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幾乎每年都要對治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在除塵上,企業在采用了“布袋+電除塵”治理措施后,又通過將普通布袋更換為覆膜式布袋、增加電除塵功率等措施,使粉塵排放穩定達到了10毫克/立方米;在脫硫方面,企業通過燃用低硫煤,采用雙堿法脫硫、增加噴淋頻次等措施,使二氧化硫排放穩定在了50毫克/立方米以下;在脫硝方面,企業選用了更適合玻璃行業的催化劑,將三層催化升級為四層催化,提高去除率,使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了200毫克/立方米以下。
“粉塵2.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2.8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58.4毫克/立方米。”這是8月3日下午14時51分,記者通過在線監測設備看到的該公司4#窯爐煙氣實時排放濃度值,這一排放濃度遠優于邢臺市政府的要求。
“現在正值邢臺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夏季會戰期間,政府要求企業8月份排放總量要比5月份再降低30%左右。”榮利峰表示,目前公司通過加密加藥頻次、增加催化劑用量等措施,進一步降低了排放濃度、減少了排放總量。
“排放越低、投入越大。公司達到現在的排放水平,每個月環保設施運維費用達330萬元。”榮利峰表示,但企業要履行治污責任,投入再多也要做。
揚塵監測系統反映無組織排放治理水平
有組織排放要治理,無組織排放也不放過。記者在企業玻璃窯爐窯頭一小塊兩平方米左右的綠地上看到,冬青纖塵不染。
“這里是企業玻璃窯爐的上料口,也是原來粉塵污染最重的部分。我們通過深度治理,所有的原料、物料、燃料實現了全密閉倉儲和密閉皮帶運輸,大大減少了揚塵的無組織排放。”丁現利介紹說。
隨后,記者在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燃煤倉庫進出口看到,一名工人隨手撿起了一塊散落在倉門外的煤塊,并扔回了倉庫。
“這個煤塊雖小,被來往車輛碾碎了就會成為煤塵,風一刮就是揚塵污染。”榮利峰介紹說,企業不僅在環保設施上舍得投錢,在無組織排放治理上舍得投精力,尤其是在裝卸料、物料運輸以及車輛進出等環節,通過加強員工教育、加強精細化管理等措施,來減少揚塵污染排放。
“PM2.5濃度56.6微克/立方米,PM10濃度69.1微克/立方米”,在距離燃煤倉庫進出口兩米左右的地方,一塊一米多高的顯示屏滾動顯示著這個點位的實時監測數據,這一數據略與同時段沙河市全市PM2.5、PM10平均濃度值基本持平。
“這是今年6月份我們新建的揚塵監測系統,像這樣的監測點在企業內還有5處,全部布設在了容易產生揚塵污染的地方,比如進料口、落料口、倉庫等附近,這些數據反映的就是企業無組織排放的治理水平。監測系統運行以來,我們安排專人負責值守,一旦監測數據高于當地同時段平均值太多,我們就會召集員工,查找原因,強化抑塵措施,強化精細化管理,減少排放。”
據了解,截至目前,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原料、物料、燃料全部實現了全密閉倉儲,全密閉皮帶運輸,大大減少了揚塵污染。同時,在企業進出廠門口,設立了視頻監控系統并與環保部門聯網,實現了對運輸車輛的可視化管控,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通過減少運輸車次來減少污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