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歐委會正式拒絕了歐盟光伏“雙反”調查申請人EUProSun關于發起日落復審的申請,8月31日,歐盟委員會出人意料的提前宣布,決定在9月3日午夜結束歐盟自2013年起對中國對太陽能光伏電池和組件征收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簡稱“雙反”),最低進口價格承諾協議(MIP)措施將在9月3日到期后終止。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此發表談話,歡迎歐盟決定,稱中歐光伏貿易爭端逐步得到解決,是在雙方高層關注下,政府和業界共同努力的結果,是通過磋商成功解決貿易摩擦的典范。歐盟終止對華光伏雙反措施,將使中歐光伏貿易恢復到正常市場狀態,為雙方業界合作提供更加穩定和可預期的商業環境,真正實現雙方產業的互利共贏。
歐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每年新增裝機曾占全球30%,也曾是中國光伏最為重要的市場,“最高的時候,其占到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量、價的90%,‘雙反’前的2011年,中國仍有將近70%的光伏產品出口至歐洲。”受雙反影響,歐洲市場占中國組件出口比例已從高峰期下降到2016年以來的10%以內,2017年僅出口約500MW,今年1-7月我國光伏出口490MW,同比增長83%。光伏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伏產業出口幾乎就是為歐洲市場量身訂制的。”因此長期以來,光伏行業都是中國與歐美國家之間貿易摩擦的重災區。
如今“雙反”終止,歐盟市場必將對價廉物美的中國光伏產品產生更大的需求,我國光伏產品有望憑借價格優勢占領歐洲市場,而且我國光伏產能成本較低,技術先進,在如今國際經濟形勢快速波動的環境下,歐洲“雙反”到期取消可增強海外需求的確定性。同時,歐盟對光伏的支持態度,以及消除貿易壁壘的做法將在全球范圍產生示范效應,利好光伏產業發展,因此全球大多數行業都對此舉表示歡迎。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對此事表示,這將對正處政策“嚴冬”的國內光伏產業鏈帶來一定提振,中國光伏企業針對歐洲市場的海外銷售較之前將更為便利。但協會也表示,由于全球光伏市場的“去中心化”趨勢,新興市場的增速正在加快,從長遠角度看,新興國家的市場更應被關注。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未來光伏企業很難僅靠擴大規模的方式獲利。同時也有機構表示,由于歐洲市場裝機增速近年放緩,關稅解除對于國內光伏行業整體現金流壓力的緩解效果有限。

延伸閱讀
MIP生效于2013年12月,為期三年,其中包括中國進口晶硅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的最低進口價格和進口量。MIP實際上是折衷之道,作為中歐雙方的協商結果,代替了此前更為嚴苛的“雙反”措施的執行。
具體而言,該項協議要求各家公司以高于最低進口限價的價格對歐銷售太陽能產品,且每年銷售量須限制在一定配額內;協議外的廠商則需繳納47.6%的關稅。
2015年秋季,中歐“價格承諾”到期前,歐洲光伏制造商聯盟(EU ProSun)申請對MIP進行首次到期審查(也稱,“日落復審”),由此決定“價格承諾”的延長與否。彼時的結果是,MIP于2017年3月起續約1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