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制玻璃,是一種技術,目的是為了讓玻璃成型。為了不讓熔得早已軟化的前端掉落,吹玻璃的老師傅必須一面吹,一面又不停更轉手中的玻璃棒。
在安溪藤鐵工藝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安溪的藤鐵工藝大師們精心創作,把藤鐵和玻璃相結合,把玻璃鑲嵌進藤鐵工藝品里,兩者渾然一體,很是巧妙。
小編整理了一下,和大家一起回味這門越來越少見的絕技。
工人要用一根長1.5米的鋼管,先在燒得正旺的爐內沾少量玻璃熔料,然后轉動鋼管,用嘴對著管子吹,吹出了一個很小的內腔。
小泡吹好后,另幾名師傅拿著鋼管再次到爐內“挑料”,玻璃料越裹越厚。接著,師傅像玩雜耍一般,嫻熟地一甩一拉一吹,燒得通火的玻璃料像面團般被拉伸變長。這時,工人師傅再把錐形玻璃料放在早已準備好的鐵藝模具中,邊轉動,邊吹,玻璃便嵌在模具內,兩者渾然一體。

這個看似簡單的技術,實際非常需要技巧和經驗的。吹制玻璃時,玻璃吹得太厚會增加成本,吹得太薄又容易破,用料的多少和溫度的掌握全靠個人多年的經驗,厲害的師傅一天可以吹制1400多個鐵藝玻璃制品。
吹制好后,再經過冷卻、切割、磨邊等程序,一個個鑲嵌著藤鐵的玻璃工藝品便展現在來訪者的面前。
隨著安溪產業轉型升級,像這樣落后產能的企業也逐步被淘汰;再加上制作成本過高或者運輸不便等原因,在藤鐵工藝品的制作中,使用玻璃制品的也就越來越少。
要培養一個技法純熟的吹玻璃師傅,大約要花上一年的時間,才會慢慢步入軌道,只是這其中還要忍受許多夏日酷熱難耐的苦悶,和吹制失敗的挫敗,但也因此顯得玻璃異品的珍貴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