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玻璃行業存在的結構性供需矛盾,平板玻璃產能過剩,而深加工玻璃卻供不應求需要大量進口,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進口玻璃超過400億人民幣,主要都是高附加值的電子玻璃、汽車玻璃、高檔建筑玻璃等。
其中,電子玻璃作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觸控面板原材料之一,我國對其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然而面對這個快速興起的市場,我國企業占有率仍然很低。
電子玻璃主要指0.1~2mm厚度的超薄浮法玻璃,可應用于電子、光電子領域的一類高技術產品,根據專業人士的解釋,超薄玻璃的化學成分也是以氧化硅,氧化鋁等氧化物為主,硅砂、純堿、白云石等是常用的原材料,但對于這種超薄玻璃的制造,無論是從原材料和生產工藝上,都會提出苛刻的要求,電子玻璃越薄,其技術要求就越高,工藝復雜、生產難度大,但附加值極高。一直以來,我國的玻璃企業大多只能生產建筑玻璃,在光電玻璃領域,美國、日本產品約占市場份額的85%,國內面臨被美國的康寧、日本的板硝子和旭硝子三家企業高度壟斷的局面,尤其幾年前,1.1毫米以下的超薄玻璃生產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國內使用只能依賴進口。
直到今年4月,0.12毫米超薄電子觸控玻璃在安徽蚌埠中建材信息顯示材料有限公司下線,成功實現超薄電子觸控玻璃的國產化,才打破了國外對電子信息顯示行業關鍵原材料的長期壟斷。據了解,超薄電子玻璃是電子信息顯示產業的核心材料,用來做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產品的顯示屏。玻璃越薄,透光性能就會越好,柔韌性好,重量也會隨之減輕,但是玻璃太薄又非常易碎。而該玻璃不僅透光率高,而且韌性好,被彎曲成環狀也不會被折斷,該玻璃的誕生意味著中國超薄浮法電子玻璃生產工藝取得了新的突破。

近年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逐步向輕薄化、智能化、高性能化方向發展,而實現輕薄化、提升透光率、改善用戶體驗等任務主要由觸控面板和顯示面板來擔當,作為面板上游關鍵原材料產品——超薄玻璃基板,就要用超薄電子玻璃來生產。于是,一些主要的玻璃企業開始向有著更高技術附加價值的光電顯示玻璃市場延伸。
今年年初,南玻集團董事會秘書楊昕宇表示南玻集團將主要在電子玻璃板塊進行擴張。此前南玻運營的電子玻璃生產線有三條,每條線年產能約1萬噸,且超薄電子玻璃市占率已經超過50%。而且今年南玻在咸寧追加投資12億,建成了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導光板光電玻璃生產線,可以生產0.7毫米的手機蓋板,咸寧南玻光電玻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友斌表示,該產線達到產能預期,現在的產能每天大概在80噸左右,而隨著這次技改的深入,咸寧南玻很快還能量產0.2毫米厚的光電玻璃,徹底告別傳統浮法玻璃工藝,其主攻方向就是蘋果、華為、三星,咸寧現在整個的設計都是對標當前美國、日本他們的這種高端產品。
近幾年南玻在電子玻璃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例如,旗下高性能鋁硅酸鹽超薄電子玻璃項目率先在國內外量產了0.2~0.3mm厚度的浮法高性能鋁硅酸鹽超薄電子玻璃產品,為OLED屏、3D手機蓋板玻璃、5G通訊技術所需的雙玻璃等高端市場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且已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顯示終端中,并逐步替代進口產品。

4月13日,株洲旗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醴陵市人民政府簽約,旗濱高性能電子玻璃生產線項目落戶醴陵經開區東富工業園。項目主要產品為高強度觸摸蓋板玻璃,具有強度高、重量輕、透過率高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車載應用、醫療、工業控制、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高速列車等領域,市場前景十分可觀。該項目總投資5億元,預計2019年一季度建成投產,達產后年產能達10億元,稅收逾1億元。
5月16日晚間北玻股份發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廣東北玻電子出資3000萬元,在珠海市設立全資子公司珠海北玻電子玻璃有限公司,開展大屏電子玻璃生產業務。

5月17日,臺玻(青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ITO導電玻璃項目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正式投產。該項目投資10億元人民幣,規劃建設12條玻璃深加工生產線。其中一期規劃建設6條ITO導電玻璃及AR減反射玻璃深加工生產線,主要生產用于手機、平板電腦、高檔汽車行駛記錄儀、高檔觸摸屏電子手表等產品的觸摸屏導電玻璃,以及用于博物館、珠寶店櫥窗、汽車4S店櫥窗、高檔掃描儀、高檔復印機等高端顯示的減反射玻璃。ITO導電玻璃項目采用先進的電子玻璃生產技術,生產質量好、厚度薄(0.2毫米)、單片尺寸大,雙面鍍膜、雙面消影的ITO玻璃;工藝先進、尺寸大(2134X3050),一次成型的雙面減反射(AR)玻璃。
當很多企業仍在糾結產品的漲價跌價時,有不少企業已經跳出這個領域,搶先布局高端的市場,國內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這正是玻璃企業技術升級、產品升級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