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內研究機構成功研發出0.12毫米厚的超薄玻璃,堪稱是我國顯示產業快速崛起的縮影之一。在人工智能推動下,全球顯示產業正加速變革,我國要想贏得未來競爭,在關鍵技術與核心材料方面的攻關依然是重中之重。
在生活中,無論是窗戶還是電子產品,玻璃幾乎無處不在。一般來說,厚度在1毫米左右內的玻璃已經算是超薄了,0.12毫米厚的玻璃簡直超出了大家的認知。是的,就是這么一款只比A4打印紙略后分毫的玻璃如今已經正式面世,并且是由中國研究團隊自主研發成功的。
超薄玻璃也叫超薄電子觸控玻璃,是顯示產業的核心材料,廣泛應用于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的顯示屏制造當中,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基礎材料。在顯示材料方面的突破,是我國顯示產業加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顯示產業機遇滿滿
得益于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互聯網愈發普及,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產業規模、市場規模穩居全球首位。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消費電子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全球占比達20%以上。
在科技創新浪潮中,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型顯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與消費電子產品的融合越發深入,手機、電腦、電視等紛紛向智能化轉型,品質需求與創意需求持續提升。
但是,由于國內在顯示領域缺乏關鍵技術與核心材料,要想實現全面超越,奪回國外廠商占據的市場份額并非易事。不過,借助本土優勢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內顯示產業依然獲得了相對不錯的成長環境,在技術攻關上也取得了系列成果。

國內顯示產業走向何方?
長期以來,由于顯示產業核心材料被國外壟斷,國內生產商難以獲得市場主導權,無論是在中國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都受到很大影響。因此,要想推動“中國制造”發展,推動國內顯示產業崛起,必須打破技術上的困局。
我國從1998年開始啟動顯示屏技術自主研發、生產,到目前已經取得了全球先進地位,生產規模全球第一。當然,也必須認識到,生產規模并不意味著技術領先,產業的可持續發扎最終還是要依靠核心競爭力。
近些年來,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以及企業的不懈努力下,國內顯示產業迎來了嶄新局面。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影響下,未來顯示技術之爭已經啟幕。隨著全球顯示產業競爭加劇,國內顯示產業的未來該走向何方呢?
近日,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在2018年全國電子信息行業工作座談會上透露,工信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編制的《新型顯示產業超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即將發布。接下來,以新型背板、超高清、柔性面板等量產技術為核心的新型顯示產業或將成為各國爭相布局的焦點,這也將是傳統顯示產業變革求新的重要方向。
贏得全球競爭的“秘訣”
雖然電腦、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市場面臨著市場飽和等發展問題,但是不可否認,伴隨超高清技術、柔性顯示技術、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技術的加速應用,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將會走上市場,消費電子產品的熱度會一直持續下去。
國內顯示產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實現全球領先,有至關重要的三點不能忽視:
首先是堅持技術研發,堅守技術優先,始終將技術實力的增長作為企業、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并推進技術的實際應用轉化。要知道,當前全球發展正處于科技驅動的時代,把握不了技術優勢,就難以真正取得領先。
其次是推進全面創新,加快戰略、技術、產品、管理、服務等各環節的創新,深入理解消費者與客戶實際需求,根據市場情況來積極調整創新方向,保持在各方面的先發優勢,不斷提升創新嗅覺。
再次是培育品質意識,秉承工匠精神,踏踏實實磨技術、真真切切造產品,以對客戶、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去完善每一個生產環節,用品質樹立品牌,用口碑贏得市場,這才是一個企業的長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