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是人們相互交流和進行信息溝通的常用方式。在茶余飯后的這種社交過程中,談資的內容成為了衡量人們水平層次的標準。有句話說的很有趣,“學可以無術,但不能不博。”意思是說,學可以不學的很精,但學的范圍必須要廣,不會不要緊但是不能不懂。今天這里給分享一些有關汽車行業的冷知識,在給大家增添談資同時也能帶來一些趣味性。
冷知識指的是那些表現為偏門的、瑣碎的、龐雜的知識跟事情。這些知識看似有些稀奇古怪,或饒富趣味、并隨時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卻鮮少人會去注意。
No.1 中國作為全球汽車產量和銷量最大的國家,但每年汽車被召回的次數和數量卻是最少的國家之一。

如今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中國制造乃是國民經濟的根基。而在汽車制造業,全球上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汽車是由中國制造,2016年中國汽車年產量為2819萬輛。
No.2 中國汽車的制造發展是從卡車開始的。中國生產的第一個汽車產品是在1956年7月,由第一汽車制造廠(一汽)生產的解放牌CA10型4噸重卡車。

解放牌CA10型重卡其實是前蘇聯山寨美國納威司達K系列的杰作,在50年代進入國內演變成解放卡車。

在中國解放之前的年代,道奇T234型軍用卡車可以在抗日戰爭援華武器數量中排進前十,它也成為國民黨軍隊的主要標志,我們平時電視劇中看到的運輸卡車原型就是它。
在抗戰最激烈的幾年中,數以千輛的道奇卡車在仰光到昆明之間的盤山公路艱難前行,因此被中國軍民成為滇緬公路卡車。
No.3 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是由德國人在1932年建造的。而今全球高速公路里程最長的國家是中國,總里程數已經超過了13.1萬公里。
而建設高速公路的這一概念是由阿道夫·希特勒提出的。希特勒對高速公路有著嚴格的標準:四車道34米寬,中間有5米的綠化隔離帶,高速全程不設置路燈,但每隔200米設立一塊可反光的水泥柱。
修建高速公路的原因是,希特勒要求境內的公路必須滿足戰斗機的起降要求。因此,高速公路就是機場跑道,34米的寬度是為了適應30米寬度的戰斗機起降,反光水泥柱的設計也是出于導航的需求。
No.4 希特勒不僅創造了高速公路的概念,同時希特勒曾親筆畫了11張“國民轎車”的草圖,其中一張與日后的大眾“甲殼蟲”已非常相近。

大眾正是靠著甲殼蟲才熬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后來又憑借柴油車熬到了90年代。
No.5 大眾除了賣汽車,還賣香腸,而且大眾的香腸在歐洲也很有名氣。大家總說大眾總部在沃爾夫斯堡,其實不對,是反的,是因為先有了大眾總部,然后才建立起沃爾夫斯堡這個城市,以前并沒有這個地方。
2014年大眾所屬的加工廠共生產780萬份香腸,比汽車的銷量還高。這就好比眾泰出品了絕味鴨脖、比亞迪生產了速凍叉燒包一個意思。
No.6 安全帶是瑞典沃爾沃發明的,安全帶克星—安全帶卡扣則是中國人發明的,而且中國還是世界上安全帶卡扣銷量最大的國家。

開車不系安全帶屬違法行為,請為自身安全負責。
No.7 一般來說,家用車開個20萬公里也差不多得換車了,多數車的壽命也不過50萬公里,然而,世界上卻有一輛超長壽的車。

這臺1966年出廠的沃爾沃P1800S的主人是美國的Irv Gordon,截止到2013年9月,這輛沃爾沃已經跑了480萬公里,成為吉尼斯世界紀錄中行駛里程最長的車。
Irv Gordon曾經是美國一所大學的教師,1966年他以4150美元的價格購入這臺P1800。480萬公里,這個是個什么概念呢?環繞地球一圈為4萬公里,這輛車足足繞地球跑了120圈了。
No.8 據統計,一般小型乘用車約由1萬多個不可拆解的獨立零部件組裝而成。結構極其復雜的特制汽車,如F1賽車等,其獨立零部件的數量可達到2萬個之多。

拜全球經濟一體化所賜,如今的各大品牌車型零部件分別來自各個不同國家的零部件廠商,例如,一臺寶馬車,變速箱、氣囊、空調可能來自日本,輪胎、玻璃部件產自中國。
No.9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為了提高車輛的多功能性,新一代車型電氣化元件日益增多。平均每臺車上的布線長度約為900m。

No.10 Formula E即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比賽(簡稱FE),由國際汽車聯盟(FIA)認證,電動方程式中所有賽車必須是只由電力驅動。該賽事在2012年成立,但第一場比賽是2014年9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
電動方程式FE噪音(80分唄)僅為F1方程式賽車的57%。

但是電動方程式FE競爭卻要激烈的多,因為所有參賽的車型底盤、電池、輪胎都是統一規格,因此比拼的就是“電機技術哪家強”了。
No.11 法拉利為了慶祝建廠40周年于80年代末生產了F40車型,宣傳說限量銷售僅300臺,并且設置了一大堆購買門檻。某次在美國F40車主聚會上,一日本人告訴美國人說日本有超過100臺F40,美國人說這個聚會都有200多了,怎么可能日本會有100多臺?日本人后來閑得無聊就幫他們統計了下,結果當時在亞洲和北美洲已經交付的F40超過了800臺。
日本人統計的結果讓美國人為之震驚,后來美國人自己仔細地統計出F40總計生產了1331臺。 然后,美國人就讓法拉利吃了官司。
No.12 阿斯頓·馬丁最便宜的車是Cygnet,售價35萬元左右,這車的出現純粹是為了平衡阿斯頓·馬丁超跑們的超高碳排量,實際上是以豐田IQ為平臺開發的微型車,和比亞迪F0有著非常近似的血緣關系。

阿斯頓馬丁Cygnet在2010年正式上市,但購買Cygnet的條件是必須先擁有DB9、Vantage、Rapide等的阿斯頓·馬丁系列的超級跑車。
No.13 Smart是swatch的創始人尼古拉斯海耶克設計的,最初是和大眾合作開發、制造。在項目大半已經完成的情況下,大眾覺得smart就是個無底洞,很難盈利,于是無償轉讓給了swatch。奔馳不信邪,推出了這款小車,之后的十幾年中,奔馳smart的虧損額高達33.5億歐元。
話雖如此,伴隨近年全球汽車電動化趨勢的影響,Smart陸續推出的純電動版本逐漸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No.14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安德魯·雪鐵龍審時度勢從亨利·福特的成功看到家庭汽車的未來,并于1919年建造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工廠“CITROEN”就是為了紀念當年的齒輪廠。
安德魯·雪鐵龍是齒輪齒形中“人字齒”的發明者。事實上,雪鐵龍的車標就是人字齒。
No.15 汽車廠商每年都對旗下發售車型進行大小不等的改款,表面上看是增加配置,實際是在降低單車成本。
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購買新款車型體驗“小白鼠”的情況也是一把雙刃劍。一般來講新款車型都是廠商樹立口碑的產品,但也許會有一些設計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