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工難”是我國制造業近些年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情形,“機器換人”被看做是出路。近日,中國電子學會發布了《2017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我國連續五年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
玻璃行業作為傳統制造業之一,面對著同樣的現狀,同樣在大力發展自動化設備,甚至努力研發智能化連線,降低對人工的依賴和人工成本,提高效率,也減少人為損耗。即使智能化連線技術尚未成熟,但單機的自動化已然能夠滿足玻璃深加工的需求,例如有的企業自主研發的玻璃切割機可以自動上片、切割、掰片,甚至可以通過遙控器指揮在車間360度自由行走,極大地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有的企業自主研發的CNC玻璃加工中心無需編程,直接輸入圖形文件即可,普通工人1天就能學會如何操作,對員工的技術要求大大降低了。
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確實可以減少對普通工人的依賴,似乎離“機器替人”只有一步之遙,然而理想很美滿,現實依舊很骨感,因為機器設備越是智能,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越是迫切,而尋找這種人才反而難度更高。
而且現在很多設備雖然自動化程度高了,工廠生產車間的人手減少了,但是操作系統仍舊需要有人來操控,那些復雜系統的操作難度對普通員工也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尤其是從國外引進的設備,操作設備的PC端要用英文發布操作指令,要求工人必須要有一定的英語水平,對于玻璃企業而言,這樣的普通工人太難招。

而當下更普遍的一種情況是,自動化程度越高設備的價格就越高,對于小型玻璃深加工企業而言也并非是輕松就能擁有的,只有等到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真正成熟普遍開來以后價格才能降下來,而這更加需要高技術人才的知識儲備作為技術改革的支撐。
作為一家從事專精制作及超精密加工的制造工廠,東莞市恩盛機械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鄔彬表示,“有一名工人第一天上班就把一個價值40萬元的刀頭弄斷了,工人的技術水平達不到機器和企業要求,已經嚴重阻礙了企業發展。”技術升級了,但工人的技術水平遠遠落后,也逐步成為了企業甚至產業發展的絆腳石,更別提設備企業需要更高級的技術人才來進行編程、改進設備等高難度工作。
有媒體調查發現,不少制造業企業在招聘機器設備維護、操作、編程的崗位時,月起薪即使過萬,打著“急招”“急聘”,也沒能找到合適的人才。教育部、人社部與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預測,到2020年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到300萬,到2025年,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到450萬。
機器換人不是簡單把人換下來,而是換上更高技能水平的人。廣東、福建、山東等多個地方企業負責人明顯感到目前能適應智能化科技發展需要的人才十分短缺。這是國內制造業的現狀,也是玻璃企業正在面臨或即將要應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