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一,此器溜肩,圓腹,小平底。雖然此器頸及口部已殘破,但從殘存的頸部曲線仍不難推想原物的形狀。這種器形不獨在同種質地的器物中大量存在,而且在同時代的金銀器中也比比皆是。遠者不說,雷峰塔地宮中就有一件小巧的鏨花金瓶與其共出,此外慧光塔內出土的舍利銀瓶和鎏金舍利銀龕內置的金瓶等都是此物最好的寫形。但是金銀器與玻璃器由于工藝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二者在細微之處可能存在差別,如上述金銀器口沿外侈或卷沿,玻璃器口部往往經燒口而呈圓唇。當然這僅僅是微小差異,其大體形狀仍是相近的,這種器形習慣上稱為葫蘆瓶,是我國傳統的器物器形,在國外則幾乎不見。
其二,該器物風化嚴重,表面附著有大片的黃色風化層,雜小白斑點,不透明(按:可能是瓶內外風化嚴重所致),但表面光澤度很好,能反光。我們知道古代玻璃的化學穩定性差,長期受到潮濕空氣、雨水或地下水的侵蝕極易風化,在這方面鉛鋇玻璃尤甚于鈉鈣玻璃。并且二者在風化后形成的風化層也有差別,鉛鋇玻璃的風化層不易起層;而鈉鈣玻璃的風化層則起層,易剝落,風化層質地疏脆。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這件玻璃瓶為什么在地宮中潮濕的環境(按:早年曾進水)下歷經千年,盡管風化嚴重,但表面依舊很光滑,那是因為這件玻璃瓶為鉛鋇玻璃,而且含鉛量很高(按:我國傳統的鉛鋇玻璃在隋代轉變為高鉛玻璃),形成的風化層緊密附著在瓶的表面。對于鉛的化學性質的認識,我們祖先在陶瓷業上早就爛熟于胸。鉛本身不僅是鉛鋇玻璃的組成成分,而且在制造玻璃的過程中產生的氧化鉛提高了玻璃的折射率,表現出來就是其光澤艷麗,美于鈉鈣玻璃。但是由于鉛的化學穩定性差,使得高鉛玻璃不耐腐蝕,所以出土物往往暗淡無光,表面附有厚厚的黃白色風化層,已難見當年的色澤。雷峰塔地宮中出土的這件玻璃瓶表面尚有光澤,能反光,依稀可見其昔日風采,保存到如此狀況倒是殊為不易。
其三,該器物薄如蛋殼,素面,無紋飾。國產玻璃器皿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壁薄,因此多用薄如蛋殼或薄如紙來形容其薄。由于壁薄因而易碎,所以在所發現的國產玻璃制品中大部分已破碎,少有完整者。素面,無紋飾,這種裝飾特點也是國產玻璃的典型藝術風格,這與我國善于在陶瓷器、金銀器、漆器等上裝飾繁縟花紋的工藝傳統大相徑庭。其原因或許是受玻璃原料、性質、技術等方面的限制。
最后,此器形體小巧,外表光滑。形體小巧可以說是古代國產玻璃器皿在造型上的重要特點之一。外表光滑表明此瓶是采用無模自由吹制而成的,因為在運用無模自由吹制的過程中,器物內外壁均形成自由表面。無模自由吹制是玻璃吹制工藝的一種方法,比較適用于形體小巧的器物,當它傳入我國以后,這種簡單的技術便逐漸取代了傳統復雜的鑄造法,使國產玻璃的生產出現了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