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謠言并不可怕,可怕是謠言被一千人重復了一千次。
近日,一篇名為《曹德旺10億美元海外建廠換來了辱罵、游行、罰款》的文章火遍了朋友圈,乍一看,以為“慈善大王”曹德旺又攤上事了。再細細一看,這篇文章還是比較膚淺了,所謂的罰款只是10萬美元,所謂的辱罵只是一些員工的抱怨而已。
受此影響,福耀玻璃前幾日下跌近6%,在曹德旺辟謠之后,福耀A股一天漲近6%,幾乎收回此前全部跌幅。
巴菲特說過,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巴老爺子敢貪婪的底氣在哪里呢?這背后就需要考驗投資者對公司基本面的把握素質了。
目前正在海外急速擴張的福耀,海外建廠必然會有一個適應當地文化和法律的過程,但上文提到的“罰款”、“抱怨”相對福耀2001年的反傾銷大戰根本不值一提。
福耀贏得我國入世后的第一起反傾銷案
福耀在2001年同時鹿戰兩場反傾銷案,分別是美國反傾銷案、加拿大反傾銷案。案件大概過程是這樣的,美國和加拿大汽車玻璃公司眼紅福耀等中國企業的汽車玻璃價格便宜,因此要告福耀等企業傾銷。
2001年2月,美國PPG公司聯合其他兩家美國玻璃公司,向美商務部起訴中國企業的玻璃傾銷。如果福耀不應訴那就等于完全退出國際市場,而福耀主要客戶為全球八大汽車廠,其實行的是全球采購策略,不應訴的后果相當于自斷財路。因此曹德旺第一時間成立了反傾銷小組,自任組長。
這場你死我活的反傾銷案歷時近三年,福耀的傾銷稅率先由9.79%下降到3.04%,取得初步勝利,但后又被定為9.67%,2002年3月,再次被美商務部上升至11.8%,多家中國汽車玻璃企業退縮了,但福耀沒有,最后憋出了大招,反而將美國商務部告上了聯邦法庭。又經過一年半的努力,2003年12月福耀完勝。
兩年多下來,曹德旺反傾銷小組為搜集證據而積累下來的資料和數據,足足有半噸重,足以堆滿一個房間。
當美國反傾銷案正在進行時,加拿大反傾銷案硝煙又起。2001年9月,加拿大PPG公司、Lamiver公司、加拿大海關稅務總署、國際貿易法庭聯合對福耀等四家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初步裁定福耀的傾銷稅高達57%!福耀在法庭上提供了大量的證據,和原告方在法庭上針鋒對麥芒,歷時9個月,最后被裁定來自中國的汽車玻璃在加拿大傾銷不成立,福耀大獲全勝。
至此,福耀也成為中國第一家狀告美國商務部并贏得勝利的中國企業,2006年美國商務部部長訪問中國時,點名約見曹德旺。為此,曹德旺還牽頭在北京對外經貿大學成立了一個中國反傾銷研究所,為政府和企業培養反傾銷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
一個人不太可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對于出海,曹德旺以及他的福耀根本沒有過第一次跌倒,又何來第二次跌倒?勞工這個小小的問題,相對反傾銷攻堅戰而言,只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值一提,而且勞工糾紛是所有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常見的問題,對福耀的基本面影響不大。

福耀出海記
相對國內汽車整車廠,作為汽車零部件廠商的福耀,在出海方面可以說是遙遙領先,福耀在很早之前就制定出海的戰略,美國只是其擴張計劃的其中一步。
從更大的角度看,中國汽車工業出海是發展的一個必經之路。悉數日系車企的發展史,基本都是扎根本國然后出海攻城略地。來看幾個數據,2016年日系車(含合資)僅在中國就售出400多萬輛;目前在東南亞的市場份額超過70%;豐田卡羅拉車型全球銷量連續四年奪冠;2016年凈利潤最多的十大車企中就包括豐田、日產以及本田。反觀我國車企,出海之路才剛剛開始。
盡管近幾年自主品牌車企在國內市場表現得風生水起,市占率從2014年的37%提升至2016年的43%,創下六年來的新高,但在出口方面卻不盡人意。按照中汽協發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整車出口量為71萬輛,僅占總銷量的2.5%,且同比下降2.7%,連續4年出口量萎縮。而與2016年我國汽車銷量超2800萬輛連續8年全球銷量第一的情況相對比,出口更顯尷尬。
回到福耀,福耀很早就具有出海的基因,早在1991年,福耀就開始向加拿大出口汽車玻璃,2004年實現與海外主機廠同步設計,2005年和奧迪簽訂供貨協議,2013年在俄羅斯的一期生產基地投產,2014年收購美國PPG旗下的浮法玻璃廠,2016年美、俄工廠相繼投產,生產逐步全球化。
智通財經了解到,福耀港股在2015年3月份上市,募集資金凈額10.67億美元(約82.7億港幣),目前這筆資金基本已經使用完,6.54億美元用于美國汽車玻璃項目,1.5億美元用于俄羅斯項目,其余2億美元用于償還貸款等。除了兩地上市融資,福耀還在2016年發行多種債券,如去年6月公告稱擬發行60億元人民幣公司債,2017年2月擬注冊發行不超20億元超短期融資券等。
按照年報,2015年福耀的境外資產為93.73億元人民幣,占總資產的37.73%,隨著美國工廠的落成,到2016年福耀境外資產為130.38億元,占總資產的43.64%。也就說,福耀在海外擴張的速度非常快,決心和力度也同樣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