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產業轉型產能升級的剛需驅動下,以及人工成本不斷攀升的壓力下,“智能制造”正逐步向工業領域滲透,然而去年曾有調查報告顯示,僅16%的企業進入了智能制造應用階段,這也意味著中國智能制造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就玻璃行業而言,許多大型生產企業已經實現了智能化生產,例如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研發提供的生產線自動化方案,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令中航三鑫太陽能光電玻璃有限公司人員由1400多人減至700人,但人均產值超百萬元。福耀玻璃也是最早實行自動化生產的企業之一。
使用自動化生產,能夠提高產品的質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失誤和人工成本,效益可謂立竿見影,然而智能制造為何在我國遲遲普及不開呢?

第一,國產設備質量有待提高,國外設備成本過高。智能化設備的出現滿足了企業的升級需求,然而90%的中小企業智能制造實現程度低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智能設備升級成本過高。廣州市社科院產業研究所所長楊代友表示,目前,企業智能化改造的高端裝備主要來自于國外,但價格貴、成本高。國產工業機器人近60%應用于搬運與上下料,附加值較低,產品精度、可靠性等方面與國外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而低端重復同質化的設備企業甚至已經打起了價格戰。
第二,設備也有使用成本。使用自動化設備時,人工成本下降,但設備同時也產生使用成本,尤其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其產生的維護費用也越高。當下雖然我國人工成本不斷增加,但相對而言,人力依舊是我國制造業的優勢。生產企業會綜合考慮固定資產的折舊,將設備使用成本和人工的成本進行比較,取其中的平衡點,利用自動化進行局部的優化人力成本,而不單純利用自動化抵消人工成本的上漲。
第三,人才跟不上。智能設備從研發誕生到使用再到后期維護,這一整個過程都需要人才作為支撐。首先沒有科學知識肯定沒辦法實現軟硬件的集合、研發出智能設備,這是最最關鍵之處,因為人才不足,智能設備核心技術沒辦法掌握在自己手里,也沒辦法推廣出去,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其次,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只是減少勞力,但并不是不需要人來操作,生產企業過去都是簡單勞動的員工,對于智能化產品的新技術沒有概念,設備出現故障時,他們無法第一時間進行維修,剛剛也提到,設備生產商同樣缺乏人手,如果相距距離遠,所造成的不便和設備停產帶來的損失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