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麗越
朱麗越:玻璃藝術家,畢業于清華美院雕塑系,后在清華美院和捷克學習玻璃藝術。2014年“創意點亮北京國際燈光節”獲一等獎。代表作品有《池塘》、《天書》、《in&out》、《智能飛濺》等。
大學畢業創作 引發對透明材料的迷戀
朱麗越最初被透明材料吸引,緣于畢業前夕創作了一組以冰為材料的作品:三個等大的女胸像為主體形象,冰為原料,第一個雕塑里凍滿了紅色玫瑰花,第二個雕塑凍滿了顏料,第三個雕塑中凍了一些黑色的燕尾魚。在展覽的過程中作品逐漸融化消失,每一分鐘都在變化,把時間帶到了三維藝術中,展現出四維雕塑的魅力。在展覽的過程中,觀看者和她自己都被材料的穿透性和光影的變化所驚艷,這次經歷把朱麗越帶到了對透明材料探索的道路上來。

《華服》
與其他雕塑材料不同的是,透明材料兼備外形和內形的雙重內涵,并且對光影的表現是其他材料不可比擬的。與冰不同的是,玻璃這種材料是相對穩固的,不流失的,但又是極其矛盾的。透與不透,明與不明,既是柔軟可塑的,又是堅硬脆弱的,既可毀于一瞬,又可屹立百年。玻璃材料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這幾乎是最美而又最不可捉摸的一種材料,朱麗越被深深地迷住了。
應捷克小鎮之邀 創作圣母瑪利亞雕像
2008年,朱麗越開始在清華美院玻璃藝術系學習和進行創作,隨后留學捷克。捷克是玻璃藝術的發源地,玻璃藝術家用這種透明材料制作器皿或藝術品,將波西米亞風格和現代藝術語言相結合,已達到了超凡脫俗的境地,可能一個清潔工或者出租車司機都可以給你講講玻璃藝術。
在那里的浸潤和學習使朱麗越迅速成長,作品逐步得到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和認可。她還接受了一份來自瑪利亞市官方的邀請,為瑪利亞溫泉小鎮制作一尊圣母瑪利亞玻璃藝術作品。
她的方案是將做好的圣母瑪利亞玻璃雕像放進溫泉里,因為她知道這個小鎮的泉水有一種特殊的作用——由于水中礦物質含量高,物品在水中浸泡久了表面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變化,從而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效果。朱麗越深知這里面的奧秘,期待自己的作品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IN&OUT》
“吊水鉆”意境幻妙 意外獲獎帶來認可和機會
捷克留學回國后,朱麗越經常中捷往返,尋找更合適的工廠燒制作品,幾年時間里創作了大量精美的玻璃作品。2014年,經朋友推薦,她參加了“創意點亮北京”國際燈光節。參展作品是玻璃燈光裝置《In&Out》。父親患癌癥對朱麗越觸動很大,那段時間,她思考了很多“生和死”的問題,構思作品時就直接表現了這個主題。她用“吊水鉆”的方式描述了一個幻妙意境,利用光線與閃爍的透明材料構成虛擬的佛像剪影,形成一個可以讓觀眾穿越的門簾狀裝置,十字交叉的形狀構成更豐富的視覺感受,也吻合了東方文化中輪回和旋轉觀念。一直對參賽評獎反應遲鈍,領獎前一小時才知道燈光節作品是評獎的,就這樣一不小心意外獲得了自己藝術生涯的第一個大獎——燈光節一等獎。
這次的意外獲獎給朱麗越帶來了許多界內外的認可和機會。由此開始設計制作大型玻璃燈光裝置,并開始了對玻璃材料在公共空間中的研究和運用。值得一提的是,朱麗越的先生伊萬·喬爾是位西班牙建筑設計師,他的建筑設計背景和朱麗越的材料知識,使他們經常在設計和創作中達到“無障礙對接”的意境。

《變奏》
每逢年底,朱麗越都會想一想明年將會有怎樣的開始,對她來說,每一年都是不可預知的、嶄新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更覺得如此?;仡欉@些年從事玻璃藝術的歷程,她說:“漸漸的我看到的是一個由混沌到清澈、由灰暗到光明、由困頓到創造的自我,而這個變化過程,就是玻璃和光帶給我的,我的藝術奉獻給自己,我的設計能夠感染別人,我的生活圍繞著自己喜歡的事,這就是中了生活的大獎,對我來說,除了繼續走下去,別無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