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長利玻璃廠出來,行駛4公里就到了長江岸邊,這里有該廠的專屬碼頭。玻璃產品通過輪船,沿長江運往重慶、江西、江浙一帶。
長利玻璃董事長易喬木介紹,該廠40%的玻璃成品和70%的原材料都是通過水路運輸,運輸成本比公路低一半左右,“在武漢市區,很難有這樣的條件。”
有通達的水運做保障,長利洪湖工廠開足馬力。去年3月投產后,不到10個月,該廠年產值就達3.5億元,占洪湖新灘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被評為2016年洪湖市十佳工業企業和納稅大戶。“今年產值達到5億元沒問題。”易喬木說,經過技術升級改造,洪湖工廠一座熔窯的產能相當于原張家灣工廠的兩座,每噸玻璃生產能耗下降20%。
今年,長利玻璃計劃增資10億元建設二期項目,預計明年8月投產。項目達產后,該廠年產值將超過12億元。
“這里水運暢通,基礎設施完善,稅收政策優惠,政府服務積極主動,土地成本只有沌口的五分之一。”武漢經開區新灘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余雷認為,長利玻璃在新灘發展,比在武漢市區更有優勢。
長利玻璃洪湖公司副總經理胡金祥說:“張家灣廠區才300多畝,新灘廠區面積超過1200畝,人工成本相對較低。我們看好在這里的發展前景。”
同時,易喬木表示,公司曾計劃在新廠區內辟出一塊地,建立玻璃深加工產業園。規劃面積450畝,由長利玻璃負責建設廠房等基礎設施,加工企業自帶設備即可入駐。去年4月,省建材行業協會、玻璃行業協會覺得這個計劃很好,可以帶動全省玻璃行業轉型升級。

深入考察新灘環境后,多位玻璃深加工企業老板卻打了退堂鼓。原來,玻璃深加工產品主要通過公路運輸,但新灘通往武漢市只有1條高速公路,且收費較貴,運輸成本高昂令“園中園”計劃擱淺。
據介紹,從武漢經開區小軍山收費站上高速公路,到洪湖新灘下高速,轎車全程收費40元,其中最貴的一段路是漢洪大橋,“不到10公里,但過橋費高達20元。貨車通行收費更高,給企業很大壓力。”由于103省道被東荊河隔斷,企業車輛要往來武漢,別無他途。僅長利玻璃一家,每年繳納通行費就高達1900萬元。
過橋費偏高不僅阻礙玻璃深加工企業入駐,一些汽車零部件企業也深感物流成本高昂,“交通成本高,令一些有意向落戶的企業猶豫不決”。
據透露,武漢經開區與洪湖市擬拿出兩套方案解決“渡河難題”,一是買斷高速通行費用,由政府買單,社會車輛通行免費;二是在東荊河上修建一座橋,連通103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