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是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地區就開始生產玻璃的雛形——費昂斯(faience),至公元前2500年左右,該地區已生產出真正意義上的玻璃制品。我國的玻璃制作體系起步相對較晚,玻璃制品在本土經歷了從舶來品到自主生產、創作的過程。湘鄂之地作為國產鉛鋇玻璃出土的主要地點,歷來是玻璃研究者關注的區域,之前對此區域出土玻璃的研究也僅限于文獻資料,未能直觀、深入的了解,在此次考察學習中親見實物,也算是滿足了內心一直以來的訴求。
越王勾踐劍出自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其造型精致,劍身修長(55.7厘米),兩從刃鋒利,頸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劍身上布滿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背面分別鑲嵌玻璃和綠松石,其中玻璃僅剩兩塊,均為藍色半透明,兩塊玻璃形狀不同,一塊呈球冠形,一塊呈煙斗形。近劍格處鑄有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作為我國古代最早批玻璃制品之一(其他有河南輝縣吳王夫差劍劍格上的圓形玻璃和河南固始侯古堆1號墓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越王勾踐劍劍格上的玻璃來源也是眾說紛紜,但多推測其為貿易品。圖七、圖八為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這批玻璃珠基體顏色多為藍色、橘黃色綠色,它們雖尺寸、形狀不一,但制作技法大同小異,從“眼珠”判斷其屬層狀眼珠,具體做法是預先制作好玻璃基體,然后在玻璃基體上多次加以不同顏色的玻璃料,由下至上依次減少,最后加以修整制作而成。值得一提的是,此類玻璃珠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類型,如新疆輪臺群巴克一期M27、戰國早期淅川徐家嶺M10等墓都有出土,這種類型的玻璃珠在西方較為常見,可溯源至西亞。此外,由圖九可以看出江陵九店楚墓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制作方法上更為復雜,主要采用層狀眼珠或嵌環式眼珠的制作方法,在若干個小圓圈外套上一個大圓圈,小圓圈數量一般為六個,整體而言,江陵九店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上的圖案更加形象生動。
目前對古代玻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分體系與制作工藝研究、玻璃起源或產地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各地不同玻璃制品的發展過程及物質文化交流情況的研究,而至于后兩者的研究,有時僅憑科技分析是難做深入探討的,這就需要充足的考古資料支撐,因此,也期待未來更多新資料和新方法的加入。
注:新玻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新玻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標明文章作者和“來源:新玻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新玻網或將追究責任。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新玻網編輯或補充。
下一篇:
洛陽玻璃短期內標的資產估值翻倍遭問詢
上一篇:
概念炒作不可取 門窗競爭需技術突破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