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金玉
中國玻璃鋼中央空調看德州,德州玻璃鋼中央空調看武城,武城玻璃鋼中央空調看魯權屯。玻璃鋼,即纖維增強塑料,是當今世界新開發的非金屬復合材料。它具有輕質、高強、耐腐蝕、耐老化、電絕緣、抗碰、隔噪等特點,在建材、化工、石油、煤炭、機械、造紙、汽車、電訊、航空和航天等方面都有著廣泛應用并有廣闊的發展前景。1988年12月1日,武城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2006年5月9日,德州市被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授予“中國中央空調城”榮譽稱號。殊不知,德州市的“玻璃鋼中央空調”產業起源于1972年,發祥地竟是德州市武城縣魯權屯鎮(原滕莊鄉)西鄭莊村。
最早傳播玻璃鋼生產技術火種的人就是該村村民——薛金玉。1923年2月26日生,2001年7月29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去世,享年78歲。
薛金玉出身于富裕農民家庭,小時候讀過幾年書,是村里的文化人。他身高一米八多,黑黝黝的扁平臉龐,眼睛炯炯有神,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知識面廣,善于結交,非常健談,特別是談起玻璃鋼技術方面的知識來滔滔不絕,是一位陽光、自信,在村里有很高威望的人。他平時愛學習,愛專研,學什么會什么,無師自通。他除熟知農業知識是一名種地把式外,自學木工,會做風箱、紡線車子、織布機和家具等;還自學柴油機知識,成為當時生產隊里柴油機手,也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工巧匠”。從1972年開始,他與玻璃鋼結下了不解之緣,為傳播玻璃鋼生產技術奉獻了自己的余生。
1972年,原石家莊國棉三廠技術科科長黃希周回鄉探親,他看到的還是少小離家時的貧窮落后,沒想老大回還,故鄉如故。他心頭很不是滋味。一股沉重的責任感,在這位游子的胸間升涌。他剛從青島參加過全國玻璃鋼技術研討會,眼下在廠里正搞著玻璃鋼風葉片試制。他忽地想,無工無副的窮鄉親,若是掌握了制作玻璃鋼技術,豈不多了一條生路?于是,他便勸外甥劉秉蘭,跟他到石家莊學技術。
劉秉蘭便請出村里的“大能人”薛金玉,和他一塊三下石家莊,學來了技術,就埋頭西鄭莊第二生產隊的一間倉庫里,鎖上大門,謝絕會客,沒黑沒白地偷偷地干起來。
從此,玻璃鋼在武城誕生啦。
1972年以來,薛金玉邊干邊學習,干中學,學中干,不斷地從實踐中摸索經驗,完善操作規程,提高技術水平。一開始,他用環氧樹脂做玻璃鋼紡織軸流風機葉片,后來又用不飽和樹脂做紡織車間機房內的玻璃鋼門、擋水板、調節閥和風管等產品。這些新產品不僅具有輕質、高強、耐腐蝕、耐老化、電絕緣、抗碰、隔噪等特點,而且大大減少了廠家的開支,增加了廠家的經濟效益,深受用戶青睞。
1976年初,因種種原因,他只好帶著小女兒遠走他鄉,來到黑龍江拜泉縣投奔他二兒子,并把戶口簽到這里落戶。他的這一遠遷,給周圍一些想學技術而學不到的村隊,帶來了奢盼與希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到東北不長時間,蘇莊村第二生產隊的蘇金昌,以“肖河追韓信”的十分虔誠,千里迢迢來關外,請回了他。在回來的一路,蘇金昌在佳木斯紡織廠聯系到一筆玻璃鋼產品加工訂單。在此,薛金玉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了出來,當年就使一分公積金沒有的第二生產隊,產值達3.5萬元。隨后,他又冒著風險,把技術傳給蘇莊的一隊、袁廠等村隊和一部分群眾。
薛金玉在蘇莊待了幾個月后,袁廠村的黨支部書記袁文廣,又把他請到袁廠村,他又把玻璃鋼產品生產技術傳給該村。使該村從此有了加工玻璃鋼產品的工副業項目。第一個承攬的加工項目是德州國棉廠的機房改造,不僅能生產玻璃鋼風機葉片,而且也能生產玻璃鋼整臺風機。當時該廠機房風機用玻璃鋼葉片比原來用金屬葉片節電30-40%。持續多年,該村副業一直和德州國棉廠合作生產加工玻璃鋼空調機房產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武城“女銷售狀元”袁桂榮,在石家莊市羊毛三廠攬到酚醛樹脂玻璃鋼風管加工業務,沒有人知道如何生產加工。當時邢莊農機廠廠長張福成親自出面找到薛金玉,讓他來廠當技術顧問,他痛快地接受邀請,又毫不保留的把技術傳給這家農機廠,使這一項目按質、按量、按時交貨,受到用戶的贊揚。
期間,附近村的親友和不少鄉親找上門來向他討教玻璃鋼生產技術,不管是誰找到他,他都告訴來訪者怎樣打泥胎做模具,一公斤玻璃鋼原料用多少玻璃纖維布、催化劑、固化劑,需要什么溫度、多長時間的技術知識。但從沒收受別人一分錢的禮物。從此,魯權屯鎮的農民一個傳十,十個傳百,會玻璃鋼生產技術的人越來越多,生產玻璃鋼產品的社隊企業也越來越多。
人才濟濟的西鄭莊、蘇莊和袁廠村,形成了魯權屯鎮發展玻璃鋼的“井岡山,既而魯權屯鎮又成了全縣玻璃鋼的“小延安”。技術在傳播,人才在流動,短短幾年工夫,武城縣當時的15個鄉鎮,就有13個鄉鎮搞起了玻璃鋼,廠家多達160個,從業人員12000人,一部分村莊,幾乎家家有工廠,人人會生產。
而今,德州市的“玻璃鋼空調產業”更加輝煌,更加燦爛。現在,人們應記住并感謝薛金玉,他是傳播玻璃鋼生產技術火種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