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德旺,他的經歷跟很多老一輩的企業家類似,勞苦出身,念到中學就因家貧輟學了,從水果小販做起,當過銷售員,34歲時才創業,接下了高山異形玻璃廠。在做水表玻璃實現盈利之時,他又偶然發現,中國當時沒有自己生產的玻璃,全靠進口,買一塊玻璃要花兩千多元。從此,他開始了無數次的研發和碰壁,要為中國人造出自己的玻璃。
文化基礎不高,他從沒放棄過自學,為了搞好經營,他系統學習了會計學,研究宏觀經濟,他曾說給自己公司的研究生講課,自信能比大學的老師講得更透徹。
曹德旺認為,企業家應該具備的“五常”特質中的智,就是指企業家需要看問題有前瞻性,通過現象和因果關系來推算,從國家的政策、社會需求的導向和產業實施的情況分析,對于潛在的市場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由此來判斷企業應該增加投資還是減少產能。
在2008年,他力排眾議,干了一件最終讓員工折服的事。他預測到全球金融危機即將到來,隨即采取了一套精益管理手段提升工效,降低負債,關閉了通遼、雙遼、福州、海南四家工廠的5條浮法生產線(海南兩條),使之不再占用資金。
而在當時,當曹德旺做出要關閉生產線這樣的決定時,福耀集團的管理層和員工們都無法接受,還嘲笑他的判斷。而之前福耀玻璃(18.030, 0.01, 0.06%)的營業收入在2006年和2007年,每年都增長30%以上,2008年的發展勢頭也不錯。如果保持勢頭,在2008年也同樣實現營業收入增長30%,作為大股東的曹德旺就無需向小股東兌現買10股送10股的股改承諾。
當時,曹德旺為了讓管理層相信他執行的決心,毅然關掉了那幾條生產線,損失了十幾億元。這不僅讓2008年的增長額全部打了水漂,他作為大股東還拿出了7000多萬股,賠給小股東。賠的這筆錢大概有8億元。當他做完了這些之后,福耀玻璃的管理層才意識到,曹總判斷的經濟危機可能真的會發生。
在關閉多余的生產線后,他又停止了擴張性的再投資,還促進現金回流,把從銀行借的錢盡快地還回去。種種措施,讓福耀玻璃在2009年安然渡過了經濟危機。
在曹德旺幾十年的過往歷程中,不屈不撓,不卑不亢,與不合理問題抗爭到底,是他鮮明的性格特征。

2001年開拓美國市場之初,福耀玻璃被當時世界排名第四的PPG公司起訴反傾銷,分別告到加拿大國際貿易法庭和美國商務部。面對起訴,曹德旺發現實際上證據非常不充分,甚至是在沒有的情況下提出的。如果福耀玻璃的案子不訴而敗形成判例,吃虧的可能是整個中國玻璃行業。
性格剛烈的曹德旺決定正面迎擊,他花重金聘請著名律師成立專門的反傾銷工作辦公室,并派出大兒子曹暉帶隊成立工作小組,參加了加拿大國際貿易法庭的公開聆訊,向法庭展示了大量事實,表明福耀玻璃有可信的財務報表和完全符合市場經濟價格體系的進貨價格,另一方面又批駁了同為出口商的PPG公司以反傾銷之名,想獨占加拿大市場的事實。第二年8月,加拿大法庭最終駁回PPG公司的申訴。而在美國,他通過自己的工作最終與PPG握手言和。
這種剛烈的性格,也讓他在福耀玻璃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干過多次跟政府官員拍桌子吵架的事情。
而與剛烈性格相悖的,是他所擁有的慈悲情懷,這不僅僅體現在他一次次慷慨捐助高達80億元,有時也是他對江湖大義的理解。在曹德旺的《心若菩提》那本書中,曾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1997年,東南亞發生經濟危機,波及到福耀玻璃的上游浮法玻璃供應商印尼的ASAHI公司,當時印尼的匯市股市狂瀉,印尼盾幾乎崩盤。對方日本公司的總經理前來求助,曹德旺親自請他吃飯并表示從當月開始,每個月都買ASAHI公司一船的玻璃,約4000噸,等于當時福耀玻璃用量的80%~90%全部按當時中國市場價。聽完曹德旺的話,那位日本總經理撲通一聲,當即跪下敬酒。曹德旺連忙扶起。
事后他告訴員工,從產業鏈理論講,上下游企業是有買賣關系,但也分工不同,絕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讓福耀玻璃健康發展,不僅需要自己產品客戶端的繁榮,更需要產品供應商的發達,一個健康的印尼ASAHI公司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隨后,2008年,亞洲經濟回暖,浮法玻璃開始供不應求,價格甚至會隔夜就漲,而ASAHI公司就好像與世隔絕,不知道玻璃漲價一樣,依然按原價以每月一艘船的量保證供貨,直到一年后,玻璃的價格幾乎都要翻番了,才通知漲價。

仗義之舉最終也贏得了供應商默默的支持。這背后不僅僅是江湖大義,更是他對產業鏈生態共生共榮的理解,尊重供應商才能贏得供應商。
自小受家庭熏陶,曹德旺是一個佛教徒,他遵循佛教的“六度”,他曾說過:“六度包含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果都能做到,一個人就好比獲得了行動指南,任何事情都能做好。”
他捐巨資,還要確保他捐的每一分都是干凈的。
他被稱為不行賄的企業家,福耀集團從來不給官員送禮,他說:“我與官員保持著適度的距離,有時也會在一起吃飯喝酒。但我不會開口去求他們。”他認為,“反正我只做汽車玻璃,憑智慧賺錢。如果我要做房地產業,可能會比很多企業都做得成功。但是我就像一個漁夫,一網魚中,我只要帶魚,其他的讓別人去得吧。如果心里能有這樣有舍有得的心態,賺錢后也安心。而官員也同樣,你不屈尊于他們,他們更會在心里尊重你。”
在2013年《中國經營報》舉辦的競爭力年會的演講中,有一個觀眾曾提出一個非常切實的問題,“如果別人花精力做政府公關,我們只是堅守企業家精神,那些人通過走關系獲得了一些額外的便利條件,這時我們怎么和那些人競爭?”
曹德旺認真地回答他:“我經營企業這么多年,一直埋頭一門心思做好自己的企業,很多腐敗、走后門的事情都是從新聞里看到的,我都沒有親眼看到過這樣的現象。他做他的,我們做我們的,記住一句話,存在的就是有道理的。”

在那次演講中,記者也重新定義了什么是真正的企業家。曹德旺說:“我認為企業家的使命感可以這樣歸納:國家因為有你而強大,社會因為有你而進步,人民因為有你而富足。”
他說,如果說企業家是為了利潤才創辦的企業,那么這個企業家則僅僅是個商人。如果他是以社會問題的解決為出發點而創辦企業,是為理想所驅動,是有創造力的個體,那么他將更具有持續的開拓與創新精神,肩負著企業責任、行業責任與社會責任。無論身處怎樣的時代,社會企業家都需要尋找推進社會發展的機會并將其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