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南通市東太玻璃器皿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在這里看到了玻璃器皿制作的奇妙過程,玻璃配合料在池窯或池爐內進行高溫加熱,送入模具進行定型,最終一件件猶如藝術品般的玻璃儀器由此誕生。
“我們公司主要生產泡殼、玻璃儀器、硬料P38燈罩、紅外線泡殼等系列產品,也可按客戶要求訂制各種規格無極燈泡殼系列。”南通市東太玻璃器皿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守春介紹,每年公司生產玻璃器皿3000多萬個,年銷售額4000萬元左右,這些產品全部銷往國內的浙江、杭州、福建等地區和日本、韓國等國,而且貨源供不應求。
在自動生產線上,記者看到一個個成型的玻璃器皿排列有序地從模具上脫落,掉入箱中,然后由工人分揀、包裝、發貨,一切有條不紊。“我們現在這兩臺設備生產出兩種硬料P38燈罩,一種是底部帶有特殊的‘麻點’,一種是底部光滑的,普通的燈罩我只能賣8毛錢,而帶麻點的能賣一塊六毛錢。”程守春告訴記者,這種帶麻點的燈罩不僅大大提高了利潤空間,而且當燈光通過底部光滑的燈罩照射下來,光線太強,非常刺眼,但是如果通過底部帶麻點的燈罩照射下來,光線就會分散,熱量依舊往下傳,適合浴霸燈、公園景觀燈、北方的大棚蔬菜種植等地方。“你們不要小看了制造帶麻點的那臺設備,這是我們公司2013年投資近500多萬元與吹泡廠一起研發的,我們根據市面上原有的機器,提供思路讓工廠進行改進改造,而且我們公司是第一家生產這種帶麻點的燈罩。”程守春說,制造玻璃泡殼有兩“耗費”,一是耗費能源,二是耗費人力,以前的玻璃都是人工吹制的,隨著用人成本的逐年增高,企業積極尋求突破,改進了市面上原有的吹泡機,大大節省了人力。“我們現在還有人工吹制的玻璃器皿,那些都是按照客戶的特殊要求定制的,數量比較少。”程守春說。
陳守春告訴記者,在2003年剛開始建廠的時候,這兩種燈罩都是工人人工生產,一天最多生產1000個,而現在改革之后,運用機械生產每天能出10萬個,在效率提高的同時,人工也由原來200名工人縮減到如今的70名工人,“雖然我們現在工人縮減了,但是工人的工資和待遇都有所提升。”程守春說,新型吹泡機產能高,唯一的弊端就是高耗能,只能靠電爐帶動。目前大多數玻璃器皿廠還在用煤爐,而該公司就已經使用電爐,雖然每天的耗電費是其他煤爐用煤的4倍之多,但勝在環保,而且能生產出附加值高的產品,燒制出高品質的玻璃器皿。程守春說,等電爐的3年使用周期一到,公司還打算擴建電爐空間,再增設一臺新型吹泡設備,開發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