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危機似乎隨著爆出的“負氣價”新聞迎來了反轉,然而歐洲制造業并沒有開心起來。俄烏沖突的常態化讓原本的廉價俄羅斯能源徹底遠離了歐洲制造業,當其他行業都在忙不迭地向東方遷離的時候,原本發達的歐洲玻璃行業卻因為生產熔爐需要24小時不間斷工作而陷入更深重的困境:玻璃雖然無處不在,但玻璃行業不是必需品行業,并不在很多歐洲國家的能源優先保障名單上,說停就停可能就是須臾間的事情;玻璃企業遷離產能不易但再造一個生存線倒也不難,難的是嬌貴的玻璃制品長途運輸意味著成本大幅增加……歐洲最古老的玻璃制造商和玻璃行業傳統重鎮都傳出了減產的消息。

歐洲玻璃行業面對能源危機,看似局面兇險,其實還未到傷筋動骨的地步,蓋因玻璃行業的競爭,早早從原料、工藝、成本轉為科技要素。不斷演進的科技讓古老的玻璃材質更加百變,玻璃工業的技藝革新決定著很多產業的發展方向與速率。在這方面,歐洲積淀深厚。
玻璃有著特別的質地與無窮的可塑性,加入不同元素、以不同溫度制成,都將使玻璃的屬性千變萬化,透明度、耐久性、穩定性、堅硬度、柔韌性、厚薄度……玻璃制造的技術含量在于,要吃透對基礎科學的理解并經過無數次的比例試驗,才能不斷試析、研發出新的玻璃成分,開發出適宜的產品。

從傳統的建筑、交通、農業、家居、汽車,到電子信息顯示、智能裝備、新能源行業、光電新材料等,玻璃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產業規模逐年攀升。以電子玻璃這一細分領域來說,越來越薄的玻璃基板一旦生變,將引發數千億相關產業領域的產值動蕩。
玻璃領域同樣存在“卡脖子”現象,美國康寧公司擁有該領域最多的專利,大量主流手機品牌都得仰仗康寧公司提供防摔、抗刮擦的手機屏幕,著名的“大猩猩玻璃”一度橫掃全球業界,華為也是在自主研發出高端屏幕玻璃技術后才擺脫了這一掣肘。
全球智能玻璃市場年均增長率超過10%,在玻璃行業的科技競賽里,節能化、超薄化是標配,向信息化靠攏,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研發有不同“黑科技”的特種玻璃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競爭。

我國是玻璃生產大國,也在浮法玻璃、光伏玻璃等方面有不俗成績,但國產玻璃行業的科技實力總體處于繼續追趕的狀態。行業集中度也欠佳,大量中小型玻璃企業面臨整合,具有核心技術的行業龍頭企業需要更加深入的技研與更多的成果產出,以滿足高端、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疫情初期“國產疫苗玻璃瓶是否夠用”的驚呼雖是虛驚一場,但當時我國在中硼硅玻璃管的生產品控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后來才予以解決。
玻璃行業未來市場的增長點并不在于整體產量的增加,而是在需求結構升級所明確的更多高科技品種和更高的質量之上。接下來,還需以科技深度賦能玻璃制造,讓玻璃和技術的精確融合推動智能玻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