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促進傳統行業升級改造、引領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等方面,大數據已成為撬動新一輪技術與產業革命的“支點”。當大數據走入生產車間,往日的傳統產業早已經變了樣。

進入華興玻璃有限公司分揀車間,傳送帶上密密麻麻的玻璃碎片正從分揀機中抖落而出,只見工人們手腳麻利,幾下就將廢渣撿了出來。“原來的舊機器因為不能清晰識別玻璃渣中的其他物質經常會導致漏揀讓我們返工,但自從換了智能機器后,它能清晰的分揀鐵件和鋁件,讓我們揀選起來保證了質量的同時也更加輕松。”華興玻璃有限公司工人莫之琴告訴記者。

走進生產車間,只見窯爐火燒得正旺,機器轟轟作響,卻不見工人來往,反而是一旁的控制室中坐滿了人,數臺電腦與設備控制機器整齊排列,工人們正在看著電腦監控畫面進行著機器的數據操控。“現在我們都不需要守在機器旁高溫下工作,只需按時出來巡查就可以了,在電腦上就可以控制我們的行列機、冷噴機、檢驗機等,特別的智能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每日都有約240萬件玻璃制品產出。”機械控制室員工楊春航說。

在生產線的末端,一道道激光閃爍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據悉,這是公司去年引入的智能驗瓶機,它采用了大數據加機器視覺檢測系統,根據相機來取像,運用圖像處理算法來對瓶身進行實時在線檢測。只見傳送帶上數千個制作好的玻璃瓶排好隊進入,僅一秒顯示器上從瓶口到瓶底各項數據檢驗就已完成,出現了藍色的OK標識,進入了打包環節。“驗瓶機檢測速度最高每分鐘可達300瓶,讓我們產品合格率從原來百分之八十五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四,在產品驗收崗位上我們已經優化了60個人工。每個月我們還會根據機器檢驗出的不合格之處進行數據總結從而改進我們的制作工藝。”自控處主任周忠華說。


3個窯爐、15條生產線、100余臺智能化設備,正帶領著華興玻璃有限公司走向大數據與工業融合的發展道路,企業轉型升級已向縱深推進,讓人看到了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發展的無限可能。目前,華興玻璃有限公司已成為我國西南唯一的大規模日用玻璃企業,并長期與老干媽、燕京、雪花、嘉士伯等企業達成合作。
“今年我們預計產值能突破五個億,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是由智能化水平所決定的,我們已經到了其他公司進行參觀學習,下一步我們將會在生產、物流、倉儲方面引進更多智能化產品,利用大數據與工業融合,幫助我們做大做強。”華興玻璃有限公司經理馮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