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家族玻璃企業20年的石孔英打算擴大發展規模。如果沒有外來學徒的加盟,短期內很難做大企業,如果外傳技術,又擔心徒弟開店后搶走生意。在寧德市蕉城區城南鎮的幫助下,石孔英與當地貧困戶通過技術入股的方式建立扶貧合作關系,學成后的村民開店脫貧,而石孔英因加盟店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

想傳絕活怕搶生意
20年前,家族經營玻璃行業的石孔英,在寧德市蕉城區城南鎮福洋村辦了一家玻璃加工廠,成為當地最早從事玻璃加工的經營者。長期的生產經驗,加之不斷地學習、創新,石孔英家族工廠很快就小有名氣,并于2005年設立神雕十二舫玻璃有限公司。
玻璃加工是門技術活,每位師傅都有自己獨特的一些手法和經驗心得,這是核心競爭力,很少外傳。石孔英一家自然也不例外。
據石孔英介紹,簡單的玻璃產品制作大抵分為四個大步驟:美工、雕刻、打磨和上彩,而石孔英家族企業不僅掌握拓展了深雕、淺雕、浮雕等技術,還引進電子內雕設備,不斷豐富著技術和產品種類。最讓他自豪的便是他們掌握了美工手法的秘籍,能夠讓產品栩栩如生,對于這項核心技術,他一般不外傳。
早些年,由于用工需要,他們的工廠也會招收一些學徒,但家族成員非常謹慎,往往僅傳授某一流程的技術,而且也只是最基礎的部分,這樣,即便日后學徒跳槽,也難以獨當一面,不至于給他們帶來競爭壓力。長久以來,石孔英家族公司因此一直在當地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2003年以來,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當地消費者對家居裝修的需求與日俱增,整個行業開始紅火起來。許多人想加入玻璃加工業,先后找到了石孔英公司,希望能學習他們的技術,謀得一些出路,這其中也包括好幾個貧困戶。
這下,石孔英糾結了。一方面,他曾得到過政府部門在資金等方面的幫助,也知道如果通過傳授技術,能夠帶動當地更多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就業創業;可另一方面,這些技術又是玻璃加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帶出了一大批學徒,徒弟紛紛自己開店,搶走生意怎么辦?
經過再三考慮,石孔英拒絕了許多人的請求。
政府介入推動扶貧
這時,城南鎮也開始探索精準扶貧方式,決定將以往“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村民想學玻璃技術,如果石孔英肯教,豈不是一種精準扶貧的好方式?
于是,鎮政府出面協調。鎮干部找到石孔英,與他協商,希望能借助他的技術,幫助更多的貧困群眾。“一開始,我們只是希望石孔英的企業能多收一些學徒。”城南鎮副鎮長夏昌義說道。
通過對貧困戶的走訪摸底,鎮里篩選出了一批有想法、肯干事、家境較為貧困的青年,動員他們到石孔英的玻璃廠邊做學徒,邊學技術,政府根據加工玻璃成品數對貧困戶進行計件補貼。經過一系列溝通,石孔英最終同意招收一批經過鎮里核定的家庭情況確實困難的學徒,每個月還支付一定的生活補貼。
學徒小呂就是幸運者之一。由于他的父親早年過世,家境貧困。此前,他的母親得知玻璃行業就業前景不錯,曾上門請求了七八次,希望孩子能到石孔英的廠里學技術。但當時,石孔英的加工廠正處于起步階段,經濟壓力大,無法負擔更多學員的生活補貼,因此石孔英幾次拒絕了這一請求。了解到情況后,政府立即幫助石孔英申請了一筆無息貸款,讓小呂順利進入廠里當學徒。這一學,便是十年。直至2013年,小呂學成后,開了一家門店,脫了貧,還當上小老板。
而其他學員,如今,有的留在公司擔任技術師傅,平均每月可領到5000-6000元的工資;有的和小呂一樣,憑著學到的部分技術,開起了玻璃零售店,銷售石孔英公司的產品,一年銷售額多的能達30萬元。
不過,核心技術依然是石孔英家族的機密。
2013年,積累一定經驗和資本的石孔英,開始考慮如何進一步擴大公司的品牌效益和發展規模。但是,這并非易事,一方面,受此時經濟大環境影響,玻璃行業增長乏力;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更好的擴張模式。
這時,鎮干部又提議,讓石孔英與當地貧困戶通過技術入股的方式建立扶貧合作關系,由政府出面對有意向在外開設加盟店的玻璃廠學徒提供無息貸款作為啟動資金,而石孔英的公司借助技術入股和品牌分紅,分享加盟店的生意和紅利。這樣一來,既可以幫助有技術卻缺乏啟動資金的村民脫貧致富,又能符合石孔英企業的發展方向。
這個提議,很快就得到了石孔英的同意。這下,他愿意拿出“看家本領”,帶徒弟了。
技術入股收獲雙贏
政府第二次介入后,石孔英的態度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主要是因為石孔英帶出徒弟后,徒弟開設的加盟店業績越好,石孔英享受的分紅也越多。
黃勝海是得到石孔英“真傳”的徒弟之一。學有所成后,他曾一直留在公司擔任技術師傅,每月6000多元的工資,在當地算是不錯的收入。
2013年,石孔英開始嘗試技術入股扶貧合作模式,黃勝海是第一個人選。“你出去闖闖,需要什么幫助,我們大力支持。”臨別時,石孔英為自己的得意學徒“送行”,交至他手中的,除了“神雕十二舫”這一品牌的使用權,還有一筆10萬元的無息貸款。加上自己籌集的部分資金,黃勝海在蕉城區赤溪鎮開設了一家小工廠,石孔英和他各占50%的股份。
3年來,每當黃勝海想再次提高技藝時,便主動向師傅求教,經驗豐富的師傅總能幫他如愿以償;每當黃勝海接到訂單無法生產或是來不及生產時,也會向師傅的工廠求助;而石孔英每當有了產品創新或引進新技術時,也會挑選部分及時與徒弟分享。
如今,黃勝海的小工廠一年產值超過100萬元,也像石孔英一樣招收學徒,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目前,在城南鎮的引導下,石孔英已經招收了三四十名學徒,無意創業的,可留在石孔英的工廠里擔任技術師傅;有創業想法的,石孔英則大力鼓勵他們到外面開設加盟店,由政府提供一部分小額貸款,而石孔英則以品牌、技術入股。
“技術共享帶來的是雙贏,原先以為只是幫助別人脫貧致富,沒想到現在自己也有這么大的收獲。”原本的擔憂,不僅沒有成為阻礙,最后反而成為石孔英家族企業加快發展的一條捷徑,石孔英如今可謂樂開了懷。在學徒們的傳播和推廣下,他的工廠一年能接到500多萬元的訂單,門店一年也有約300萬元的銷售額。此外,每年他的企業還能享受二三十萬元的技術分紅。
在城南鎮,這一成功的扶貧脫貧模式開始得到推廣。今年,鎮里打算募集轄區內8家企業的“貧困家庭發展基金”13.3萬元,通過發放幫扶基金和小額貼息貸款的方式,幫助更多有生產條件、有勞動能力、有創業意愿的貧困對象實現脫貧致富和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