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制品一直作為國家戰略性新材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玻璃產品被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電子通訊、節能環保、建筑材料等領域,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
而龐大的玻璃制造市場,自然也吸引了眾多企業參與其中。根據企洞察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份,我國范圍內存續的玻璃相關企業多達172萬家。
而說到我國玻璃制造領域的絕對佼佼者,相信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提及臺玻集團、中國南玻集團、福耀集團等。特別是福耀集團,因為其背后的創始人曹德旺是一個極具社會責任心的企業家,所以大家對于他打造的福耀玻璃品牌十分熟悉。
但事實上,除了曹德旺,我國還隱藏著一個玻璃行業的優秀企業家,他的名字叫做——李賢義。
根據胡潤研究院、白酒品牌衡昌燒坊聯合發布的《2021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顯示,李賢義憑借675億的財富排在榜單第80名,是福建地區財富排名前三的富豪。
而李賢義的大量財富,主要來源于上市的信義玻璃。信義玻璃于2005年2月在港交所上市,是全球玻璃產業鏈的主要制造商之一。截至11月12日盤中,信義玻璃總市值為879.86億港元。

白手起家創業,如今身家百億,李賢義的傳奇人生
李賢義并不是網傳的富二代出身,相反的是,李賢義1952出生于福建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父母都是種田為生,根本供不起他讀書。
直到15歲那年,還沒讀完初中的李賢義被迫輟學,在家鄉學了一門開拖拉機的技術,靠幫別人拉貨賺錢。雖然收入因此提高了不少,但李賢義始終認為干這行沒有太大的出路。
于是沒過幾年,李賢義便跟著親戚去了香港打工。
之所以選擇去香港,是因為當時福建地區不少人在香港創業賺到了錢,李賢義當然也想成為其中的一員。
1982年,初到香港的李賢義在一家汽配廠打工,積累經驗后自己開了一家小型的汽配維修公司,憑借著誠信經營以及勤奮的努力,李賢義僅用幾年時間就把“小作坊”發展成了汽車綜合服務公司,由此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直到1985年,李賢義察覺到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機遇,他毅然決定回到大陸,在即將崛起的深圳創業。
經過一番市場調研后,李賢義發現當時國內并沒有成熟的玻璃加工廠,于是1989年,信義玻璃公司就這樣誕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時候國家鼓勵港商回內地發展,李賢義的創業也因此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

在李賢義的帶領下,信義玻璃起初是靠進口設備完善工藝,后來逐漸帶領集團通過自主創新的方式,研發出了屬于第一款國產玻璃加工設備,極大提高了玻璃產能。信義玻璃產品不僅在國內十分暢銷,還因為質優價廉走出了國門,進入發達國家。
最新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信義玻璃實現營收達135.76億港元,同比增長90.29%;歸母凈利潤則達53.77億港元,增長289%。得益于此,李賢義的財富也一路水漲船高。
值得一提的是,李賢義在個人取得成后,也沒有忘記作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10月,李賢義和集團多年來在慈善公益、精準扶貧、環保賑災等方面,捐款捐物超過10.5億元。
在李賢義看來,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那么今天也不會有信義集團今天的成功。所以,自己做的一切慈善都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