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近日,第二屆輕工“大國工匠”人選出爐,浦江縣水晶工藝美術大師王元成成為第二屆輕工“大國工匠”。這次輕工“大國工匠”評選,全國日用玻璃行業共有兩位大師入選“大國工匠”,王元成是其中之一。王元成也是全國水晶玻璃行業第一位“大國工匠”,浙江省唯一一位日用玻璃行業“大國工匠”。
走進王元成的工作室,穿著粗布衣服的王元成正在畫水墨畫,墻上掛滿了一幅幅君子蘭、牡丹等畫作。一旁的桌子上,則擺滿了一個個水晶工藝品。
舞美經歷打下工藝美術基礎
王元成出生于浦江縣大畈鄉石井于村,他稱自己是“大山里的窮小孩”。王元成父母都是農民,家里沒有什么藏書,偶然得來的一本《芥子園畫譜》,成了王元成的啟蒙讀物。
邊看邊畫,王元成對畫畫有了興趣。上學以后,王元成幾乎承包了校園里的黑板報插圖,老師和同學的肯定,讓他對畫畫有了更濃厚的興趣。
浦江是書畫之鄉,高中畢業以后,王元成的父母見他對畫畫有興趣,專門為他找了老師啟蒙,系統學習書畫。1982年,王元成利用自己的書畫特長,加入浦江縣婺劇團,成為劇團的舞美設計。
舞臺布景、服裝設計、道具制作……王元成動手能力極強,他的書畫功底在此期間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十年劇團舞美生涯,王元成打下了扎實的工藝美術基礎。
在那期間,浦江已經引進水晶產業,水晶作坊開始遍地開花。“那時候的小作坊都是幫別人代加工,制作一些水晶珠子,產品附加值很低。”王元成利用自己空閑時間,收購水晶玻璃珠,串成鏈子轉手銷售,很受市場歡迎。那是那段時間的實踐,讓他找準了之后的從業方向——把水晶產品變成工藝品銷售。
把水晶產品做成工藝品
1992年,王元成正式步入水晶行業,在行業里摸爬滾打近30個年頭。“那時候浦江大部分公司都是幫別人代加工,生產用來做燈飾珠、項鏈珠水晶玻璃珠,我把水晶玻璃珠串起來,把水晶玻璃珠做動物造型,開發了一系列的作品。當時這些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企業發展迅速。”
當然,那時候的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很容易被模仿,他把水晶玻璃珠打造成工藝品、飾品后,周邊企業沒多久就開始模仿,同質化競爭的結果,就是產品利潤越來越低,質量下降。所以,王元成不斷創新,不斷學習,不斷開發新產品。
借著時代的東風,王元成以小打小鬧式的手工作坊起家,一步一個腳印,從小老板到大企業的董事長,再到如今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不斷創新水晶應用工藝
2002年,水晶產業已經在浦江遍地開花,單純的水晶產品競爭力越來越小,王元成嘗試結合古法琉璃制作水晶,把激光鐳射技術、高溫耐火材料和傳統的雕塑造型技術結合在一起,制造出了琉璃水晶,開拓了水晶工藝的新品種新領域。“那時候做琉璃的還很少,我也是在探索新的東西。運用水晶的切割打磨,和琉璃組合粘接,經過多重技術,我將水晶的晶瑩剔透和琉璃的五彩繽紛相結合,完成多個作品,收到了市場的歡迎。”
無論是從事哪個行業,創新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幾年他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水晶產品的創新上。“水晶和其他物質相組合,比如說銅、金、石頭、木頭一起組合,能夠開發出一些日用品、建筑材料和藝術品。我覺得水晶行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斷的創新開發,與時代同步。不能滿足于眼前的那一點成果,這樣這個產業才能永久的生存。”
近幾年,王元成還成立了王元成水晶技能工作室,更好培養水晶工藝技能人才。王元成說,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水晶,了解水晶行業的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讓浦江水晶行業走出新路子、新方向。“浙江師范大學和中國計量學院都聘請我為客座教授,我會給他們工藝班、設計班的學生分享我這幾年在水晶行業的一些經驗,他們是很愛聽,很關注這個行業的。”王元成說,老一代的水晶人越來越少,我希望我們能引進一些有文化、有想法的年輕人來開發設計新的水晶產品,這樣才能使我們水晶產業有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