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震蕩下行的純堿期貨近期突然按下“止跌鍵”。文華財經數據顯示,自7月21日創下階段新低1288元/噸之后,純堿期貨主力2009合約震蕩上揚,8月6日收報1417元/噸,區間累計上漲10.02%。
光大期貨研究所能源化工分析師張凌璐8月6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純堿期貨價格拔地而起主要是受四方面因素影響:其一,從價格估值角度來看,純堿價格向上驅動更大。近期多地舉行純堿行業片區交流會,會議多次提倡企業上調純堿報價,不少企業積極響應號召。其二,企業庫存持續消耗給純堿價格上漲帶來了契機。其三,生產線超預期檢修帶來供應端減少,更是給純堿價格上漲帶來了疊加效應。其四,需求逐步恢復也是此番遲到行情的重要導火索。總結來說,此番純堿期貨價格大幅上漲主要是由于價格歷史低點提供了向上驅動,疊加期貨市場的資金影響,但根本原因是供給縮量疊加需求啟動導致的基本面好轉,最終量變引起質變所致。
張凌璐表示,此輪純堿價格上漲最重要的變化可能是會引發產業鏈利潤的重新分配。截至7月底,國內聯堿企業虧潤程度在100元/噸附近,氨堿企業虧損程度接近200元/噸。相較而言,玻璃行業利潤在360元/噸左右,石油焦玻璃利潤甚至高達540元/噸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整個產業鏈利潤基本集中在下游玻璃行業,利潤分配極度不均。7月國內輕堿現貨報價漲幅達150元/噸,重堿現貨報價漲幅300元/噸。在如此短的時間出現如此快速的漲幅,必然給下游玻璃企業帶來成本壓力。近期,下游玻璃企業純堿簽單量未跟隨其價格呈現明顯放量,純堿實際成交價格也未出現大幅上漲,側面反映短期玻璃行業讓利空間可能較小,但隨著后期玻璃企業對純堿剛需性采購的持續推進,實際成交價格底部跟隨現貨漲價步伐上移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后期純堿-玻璃產業鏈利潤或逐步向原料端(純堿)行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