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作為生活中的常用器皿,人們司空見慣。但在臨沂市臨港經濟開發區有一位技術專家,專門研究玻璃瓶30多年,分析數萬個數據,帶隊攻克的輕量瓶生產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性能達到歐洲標準。他就是山東省勞動模范邱緒剛。
日前,在山東景耀玻璃集團,邱緒剛正和生產部技術人員一起,對前一天晚上發現的批次啤酒瓶出現的異常藍光問題進行分析。

山東景耀玻璃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副總邱緒剛說:“抽查了以后,發現了幾支熱端噴涂大的產品,當時照片發到我手機上,我出了一身冷汗,這個產品一旦發到客戶那邊就會出大問題。”

作為企業技術領域的首席專家,每當出現這種技術突發難題,邱緒剛總是第一個沖到問題最前沿。
山東景耀玻璃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副總邱緒剛說:“有套問題的經驗,就是十個箭頭分析法,問五個為什么,逐條去排查,去解決。”


正是這種嚴謹的工作態度,讓1987年踏入玻璃行業的邱緒剛,從行列機二檔工干到一檔工,又從一檔工轉為技術攻關帶頭人。
邱緒剛同事董同強說:“出現了什么疑難雜癥或什么不好處理的問題,他知道以后,能夠非常果斷地快速處理問題,要是處理不了的,他能晚上不睡覺,也要把問題處理好。”

2012年,景耀玻璃集團開始運作輕量瓶生產項目,因為國外技術封鎖,生產線落地后“水土不服”,玻璃瓶合格率不足10%。
山東景耀玻璃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副總邱緒剛說:“那一段時間我是刻骨銘心,因為每天出的產品都是全部砸掉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生產每天工作在18個小時上,吃不進去飯,睡不著覺,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進行攻關,持續了100天的時間。”


面對困難,邱緒剛放手一搏,不再迷信德國專家技術,在生產工藝上大膽改進。終于研發出具有景耀特色的“小口壓吹”技術。
山東景耀玻璃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副總邱緒剛說:“料重剪掉了是95克,剪掉了接近百分之四十,節省了資源,節省了能源,但是得到的效果是同樣的一個效果。”


這項技術使景耀集團成為全國首家生產小口壓吹輕量瓶的廠家,也讓企業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瓶罐行業引領者。邱緒剛本人先后榮獲振興沂蒙勞動獎章、臨沂市勞動模范、山東省勞動模范。
山東景耀玻璃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副總邱緒剛說:“遇著一些問題,得需要攻克,攻克過程當中,得提取上千個數據,多少個細節進行研發,這塊對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工作當中,沉入于細節,從細節當中尋找這些突破點,使技術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