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磐安縣靈江源森林公園玻璃橋。
“玻璃橋”的狂熱,可以追溯到最初開創這個項目的湖南張家界景區。2016年,全國第一座玻璃橋——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誕生,取名“云天渡”,是一座景觀橋梁,兼具景區行人通行、游覽、蹦極、溜索、T臺等功能。玻璃橋主跨430米,橋面長375米,寬6米,橋面距谷底相對高度約300米。這座全透明玻璃橋創下世界最高最長玻璃橋、首次使用新型復合材料建造橋梁等多項世界之最。2018年6月12日,在國際橋梁大會上斬獲阿瑟·海登獎,成為湖南第一個獲得國際最高獎項的橋梁工程項目。
“云天渡”剛一開放,就迅速成為了游客追捧的熱點。除了觀景和通行,大橋上還設有蹦極、溜索等項目。橋上每天人滿為患,門票供不應求,原價138元的門票甚至一度被炒到了800多元一張。
如此吸金,怎能不讓人眼紅?在張家界的示范效應下,各地紛紛建起自己的玻璃橋景點。而隨著抖音等網絡平臺的廣泛流行,不少地方的玻璃橋都被打造成“網紅景點”,游客紛紛前往打卡。這更加刺激了各地的跟風沖動。于是更多的景區加入,包括玻璃滑道、玻璃棧道、玻璃懸索橋等旅游體驗項目在國內各省市遍地開花。這些玻璃橋投資多為千萬級別,部分項目甚至過億。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大約有2300個玻璃橋。一些旅游業發達的省份和城市,玻璃橋項目更是面臨著重復化建設和密集化競爭的局面。比如廣東清遠,一個地級市的景區內就有數條投資規模巨大的玻璃橋。
高收益高風險
近年來,玻璃橋觀光項目一度成為了國內景區吸引客流量、改善經營收入的創新手段。不少小景點都依靠這個概念,炒作了一把。
可是,膨脹往往意味著隱患。良莠不齊的玻璃橋觀光項目,在追求創造收益的目的下,安全防范措施難以把控。
玻璃橋,每年都有景區建,每年都有事故發生。
據媒體報道,今年夏天,廣西佛子嶺景區玻璃滑道發生意外事故,多名游客由于下滑速度過快,撞破玻璃滑道護欄,導致1人身亡6人受傷。再早一些,2015年10月,河南一家景區的玻璃棧道其中一塊玻璃被游客的不銹鋼水杯砸壞,整塊玻璃呈爆炸性裂紋;2016年,有游客在張家界玻璃棧道上被山體落石砸傷;2017年,木蘭勝天景區玻璃滑道發生事故,造成游客1死3傷;2018年,長春歐亞新生活購物中心的玻璃棧道有兒童墜落……
這些本該是給游客帶去刺激感的投入,為何安全事故頻發?殊不知,玻璃橋這種看起來施工難度大,安全要求高的工程,實際上卻尚未有統一的行業標準,這導致玻璃橋的建設既缺乏行業規范、驗收標準,又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無行業規范、無驗收標準、無監管主體,是整個行業的通病。以玻璃滑道為例,國家對特種設備實行目錄管理,但玻璃滑道作為新事物并沒有被納入目錄。建設投資門檻低,審批難度低,并且投資回本快,這些在景區建設者眼里的優勢,給玻璃滑道的安全埋下大量隱患。
如果說安全問題是一大隱患,那么另一個隱患就是:很多把玻璃橋當作搖錢樹時,看到的可能是玻璃橋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對景區人流量的帶動作用,未必在項目規劃時經過了認真的通盤考慮和周全的考察設計,去思考玻璃橋可能給景區生態帶來的影響和對自然景觀的破壞。
標準與監管
近年來,玻璃橋項目的無序發展和安全問題也引起職能部門的重視,力度最大的是河北省。2017年底,河北紅崖谷景區的玻璃吊橋正式開業,號稱是“世界上最長、跨徑最大的懸空式玻璃吊橋”。開業之后,在圈內風光一時,一改過去冷清之氣,為紅崖谷景區帶來翻倍的游客量。但是開業僅4個月,石家莊旅游發展委員會下發“關于全市旅游景區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專項整治的緊急通知”,2018年3月25日,紅崖谷玻璃吊橋進行停業整頓。時隔不久,河北省文旅廳發布《全省玻璃棧道類高風險項目專項整治方案》,省內25個景區的32處玻璃棧道類項目全部封停。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下發了《關于加強A級旅游景區玻璃棧道項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協調相關部門組織專業技術和旅游安全領域的機構和專家,對轄區內A級旅游景區玻璃棧道項目建設、運營情況開展摸底調查,進行安全技術檢測和風險評估。
廣西、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福建等地的文旅廳都已經下發文件,開始對玻璃棧道類項目進行安全排查,一些高風險項目被勒令停業整頓。
今年9月,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在A級旅游景區復核工作中,對6家有玻璃橋、玻璃棧道、玻璃滑道等高風險項目,且未取得屬地政府出具的安全評估意見的4A級景區予以限期三個月的項目專項整改。
盡管國家層面的標準仍未出臺,地方和行業標準已經開始編寫。8月1日,河北省住建廳聯合質監局、旅發委、安監局組織編制了《景區人行玻璃懸索橋與玻璃棧道技術標準》。這是國內第一部專門針對玻璃棧道、吊橋建設與管理的地方規范,其中對建筑材料、設計、施工、檢測與評定,以及運營安全管理等都提出了明確的標準。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但某處出現問題,就一刀切認為玻璃橋絕對不安全,這很片面。但同時行業標準的缺失和監管難度的加大,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不過隨著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和介入,以及玻璃橋項目的同質化密集化競爭加劇,這股景區大建“玻璃橋”的狂熱能否冷靜下來,尚待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