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產生助力。稅務部門調查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制造業與相關的批發零售業合計新增減稅7995.63億元,在前三季度新增減稅中占比過半,達52.92%。其中,45%的制造業納稅人將減稅降費紅利用于增加研發投入。
近日在四川德陽獲悉,當地多家制造業企業享受到了減稅降費的政策利好。德陽市稅務局黨委委員、總會計師鄧瓊介紹道,今年相關企業減稅額的一大部分在于增值稅減稅。值得注意的是,鄧瓊表示大部分制造業企業將“省下來的錢”用于科技創新與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產品升級換代。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增值稅改革,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此外,我國將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擴大到所有制造業領域,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9月份又明確了針對計算機、通信等先進制造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的政策。這些政策都提振了市場信心,減輕了企業負擔。
據悉,稅務部門監測的10萬戶重點稅源企業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9.3%,增幅較2018年全年提高3.4個百分點。加大研發投入,是制造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也是企業重視創新的重要體現。
11月20日,信義節能玻璃(四川)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黃億飛對記者表示,作為在國內擁有九大生產基地的綜合玻璃制造商,該企業今年4-10月增值稅減稅額達1367萬元。
黃億飛稱,公司將與四川大學合作提升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將減稅降費給企業節約的成本用于建筑玻璃、汽車玻璃生產線的提升改進以及設備升級。“我們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今年將更關注于智能制造,同時提升生產過程中的節能效率。”

信義工廠的玻璃自動化生產線
據悉,信義玻璃生產線的余熱發電與光伏發電量節約標煤約2.2萬噸每年。減稅降費將助力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將推動節能效率,給企業帶來更大發展空間。
減稅降費對民營制造業與輕工業的利好也在逐漸釋放。主要從事服裝設計、生產和銷售的四川琪達實業集團副總經理彭夕桐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企業將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與減稅降費紅利投入到了新的智能生產方法上。“我們把傳統的手工量體升級成利用智能方法,紅外線掃描之后數據可以直接導入電腦進行計算、生產。”